开栏的话
井地长风,文蒸武蔚,历史典故,源远流长。
邢台文明与华夏文明同源同步,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自三皇五帝以降,在悠悠数千年岁月里,无数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或者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或者与生于斯长于斯的邢台人息息相关。这些历史故事化为成语典故,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和文化内涵,成为我们今天语言交流的一部分。
自今日起,本报开设“典故”栏目。该栏目将逐一推出邢台成语典故,讲好邢台历史故事,弘扬邢台文化价值。
【释义】
穿上胡人的服饰,发展骑兵。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后世以“胡服骑射”作为不畏惧世人议论、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代名词。
胡:指古代生活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胡服即游牧民族的服饰,异于中原服饰。
骑射:指骑马射箭,是古代骑兵兵种的代称。
【出处】
《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史记·赵世家》:“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遂胡服招骑射。”
【典故】
“胡服骑射”的历史故事发生在邢台。
战国时期,邢台建有信宫,从而被称作信都,是赵国的陪都。《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元年(前325年),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从诸侯王来赵国与赵王会晤地点在信宫来看,邢台是赵国在邯郸之外另一座重要的行政中心。
当时,不同的政治势力分别盘踞在邯郸与邢台两座城市,互相角力。赵国公族大夫等传统保守势力以邯郸为中心;对军事、政治改革抱有期待的新崛起势力以邢台为中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胡服骑射”这场伟大的变革在赵武灵王强有力的掌控下有计划地展开了。
《史记·赵世家》记载:“十九年(前307年)正月,大朝信宫,(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在这场事关赵国变法的宫廷会议上,赵武灵王抛出了要“胡服骑射”的想法。
赵武灵王决意“胡服骑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要下一盘大棋。
发布“胡服骑射”政令之前,赵武灵王向北征伐中山国,大军经过房子城(今临城县),来到代地(今山西北部),再向北行至大漠中的无穷,向西攻至黄河,登临黄华顶峰。他与大臣肥义商量想让百姓穿胡人的短衣,学习骑马射箭,只听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的举措,但聪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不会放弃,我相信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据为己有!”于是他带头改穿胡服。
赵国的士人多数持反对意见,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也谎称有病,不来上朝。赵王便派大臣王緤前去说服他。王緤传达了赵武灵王的意思说:“家事听命于父母,国政服从于国君。现在大王向世人倡导改变服装,您作为大王的叔父,如果您不穿,大王担心天下人会因此议论他徇私。治理国家遵从一定章法,以对百姓有利为根本;从事政务有一定常规,执行命令是最重要的。宣传道德要先从卑贱的下层开始,而推行政令必须先从贵族近臣做起,所以大王希望能树立您为榜样来实现改穿胡服的功业。”
公子成行了两遍稽首礼说:“我听说,中国是在古代先贤的教化下,用礼乐仪制使远方国家前来朝拜,是让四方蛮夷学习效法的地方。现在大王舍弃这些不顾,反而去仿效远方外国的服饰,这是擅改传统习俗、违背人心的举动,我希望大王能慎重考虑。”使者把公子成的这番话报告给赵王。
赵武灵王于是亲自前往公子成家,当面解释道:“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是燕国、东胡,西面有楼烦,与秦、韩两国毗邻。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武备,怎么能坚守得住呢?早先中山国仰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地,骚扰我们的子民,又引水围灌鄗城(今柏乡县);如果不是祖先神灵保佑,恐怕鄗城已经失守了,对此先王深以为耻。因此我决心改变服饰,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边的灾难,一雪中山国之耻。而叔父您却一味因循守旧,憎恶改变服装,这是已经忘记了鄗城的奇耻大辱,这并不是我所希望的呀!”
听了赵武灵王的劝说,公子成态度发生转变,说:“臣愚,没有领会您的深意,是我的罪过,如今您要继承简子、襄子的遗志,我岂敢不听命。”赵武灵王亲自赐给公子成胡服。第二天公子成便穿着胡服入朝。于是,赵武灵王正式下令全面推行“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的改革是立竿见影的。第二年,赵武灵王率军攻略中山国,打到了宁葭;又向西进攻胡人的土地,至榆中(今内蒙古河套地区)。这一仗打得林胡王向赵武灵王献马求和。又过了一年,赵武灵王再次进攻中山,大军攻掠至今邢台北部、石家庄西南部,打得中山王割地求和……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举行盛大朝会,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小儿子赵何,这就是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称“主父”。赵主父想让儿子在国中主事,而他则准备身穿胡服率领文臣武将前去攻打西北胡人领地。
赵主父计划调动军队从云中、九原等地进行战略大迂回,向南袭击秦国的都城咸阳。于是他自己假装使者,前往秦国,想借机考察秦国地形以及秦王的为人。秦王没有察觉,事后觉得此人相貌伟岸不凡,有着臣子不具备的风度,便急忙派人去追赶,而此时赵主父一行已经出了秦国边关。经过一番盘问调查,秦国人才知道他就是赵主父。秦国人于是大惊失色。
赵武灵王传位后第三年(前296年),赵国灭中山国。又过了一年,赵武灵王遭遇沙丘(今广宗县)宫变。胡服骑射的改革进程遭到重创。
因为“胡服骑射”改革,近代史学家梁启超称赵武灵王为“黄帝之后第一人”。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海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