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类银类雪醉古今

日期:12-02
字号:
版面:08 宝藏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看视频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冯鑫 张敏 杜艺文 文/图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晚唐诗人皮日休在《茶瓯诗》写道:“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品味着古人的赞誉,带着想象与期待。日前,邢台日报社小记者“寻宝”走进邢窑文化园,观赏丰富的文物藏品,了解邢窑历史文化,体验邢瓷制作技艺,拓宽知识面和视野。

前世今生

“邢窑始烧于北朝,至唐代最盛,衰于五代,终于元代。邢窑白瓷胎质坚实细腻,颜色类银类雪。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瓷器以青瓷为主的局面,逐步形成了‘南青北白’格局,更奠定了中国瓷的‘白’之底色,被誉为‘中华白瓷鼻祖’。”邢窑文化园工作人员陈放向小记者们介绍邢窑白瓷的发展史。

唐代李肇所撰的《唐国史补》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说明邢窑白瓷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中唐后期,邢瓷已远销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埃及和日本等地,此时,邢瓷达到巅峰。

“我们家乡的邢白瓷制作工艺水平如此精湛,如此受欢迎,真是让人佩服啊。”南和区第一小学五(7)班的孙羽墨看着“唐代邢窑瓷器行销海外示意图”感慨道。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丘、临城以及邢台市区、石家庄高邑县陆续发现的窑址,印证了以往只在史书中记载的邢窑所在。之所以叫邢窑,是因内丘等地在古时隶属邢州管辖。

如今,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通过反复研究,师承古法,试验不辍,终于恢复了古代邢白瓷的制作工艺,经过加工、造型、印模、成型、素烧、上釉、烧制等工序成功烧制出与唐代邢窑白瓷相近的“类银类雪”仿古邢白瓷,总体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小记者们认真聆听陈放介绍的有关邢白瓷的悠久历史,了解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化。一件件珍贵文物、一段段文字记录激发了小记者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从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升华。

体验制瓷

“拉坯时需要保持力道均匀,才能拉起坯形……”邢窑文化园工作人员韩冰现场向小记者们演示了拉坯操作。只见她拿起一团陶泥,轻轻揉捏成球形,接着将陶泥放到轮盘上固定,找到重心,随着轮盘旋转,陶泥也被逐渐拉高,最终成为杯、碗、花瓶等器形。其间,韩冰还演示了如何进行提拉、扩口、收口等技巧和制作陶艺的步骤。

“好想赶紧去试一试”东关逸夫小学四(2)班的文程墨霏在惊呼工作人员技艺高超之余,想要亲自上手体验一番,感受着陶泥在自己手中的千变万化。

“双手手肘搁在膝盖上,脚轻轻地踩在拉坯机的踏板上,不要让拉坯机转速太快。转速太快的话,不容易掌控手捏陶泥的轻重。”体验现场,一块陶泥、一个旋转工作台,在

邢台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工艺美术专业(陶瓷方向)的学生帮助下,小记者们坐在制作台前,转动制作台,手轻抚着细腻的陶泥,一转一抚间陶泥在手中变成了一件件自己想要的陶器制品,一份纯真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以前都是听老师给我们讲传统工艺,只能看看图片。但今天不仅看到了实物,还体验了传统制瓷技艺,我觉得很有趣,亲身体验之后更想继续学习与探索了……”三中附小六(3)班的张一诺高兴地说。

“今天让小记者们体验拉坯,制作小碗、小盘子等,以此来宣传邢白瓷,让他们了解邢白瓷文化。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增进孩子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了解,让传统文化在寓教于乐中深入浅出地得到普及。”韩冰说。

守正创新

一方泥土,以手捏塑、上釉、入窑、淬炼成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化出万千姿态。而匠心巧手,与传承、发扬瓷文化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随着国家对工艺美术越来越重视,邢台学院为研究、弘扬邢窑白瓷文化,恢复、创新邢窑白瓷技艺,除成立邢窑研究所外,还建设了邢瓷博物馆和陶瓷传习工作坊。2014年,“邢窑陶瓷烧制技艺”收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邢台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专门开设的工艺美术(陶瓷方向)专业招收了第一批学生。

“自2020年获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以来,邢台学院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和中小学的合作共建,紧紧围绕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方向进行建设发展,积极开展邢窑白瓷文化进课堂、进社团、进学校、进社区活动。”邢台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强说。

今年1至11月,邢台学院举办了40余次邢窑白瓷文化研学活动,3000余名中小学生走进邢台学院的邢窑白瓷文化园,了解陶瓷制作工艺、陶瓷烧制工艺及邢窑白瓷的文化历史。

“这次参观体验让我收获颇丰,让我进一步了解邢窑白瓷,它是人类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想成为一名陶瓷手工艺学习者,努力传承陶艺技法,把邢窑白瓷传播到世界各地。”弘毅小学五(1)班的韩芷洇在活动最后描述了自己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