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扳倒井泉:清泉作井 润泽百代

日期:11-28
字号:
版面:07 发现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看视频

在信都区北小庄乡田家庄村东,一片茂密的山林间,藏有一处古老的、至今仍被村民每日饮用的清泉,名扳倒井泉,又名田家庄泉。为何说它为一处泉而非一眼泉?看到它的样貌便有了答案。近日,记者走进田家庄,一探这神秘的扳倒井泉。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郭红玉 通讯员 王宪臣 文/图

1杨柳林间涌清泉

出了中心城区,沿着321省道一直西行,行至田家庄村口,右拐上了乡间公路。北行百十米便能看到一铺满落叶的庙顶,位于公路右侧下方的林间坡地,就是村民口中的南海圣母庙了。庙宇的东北侧,杨树、柳树高耸入云,林下便是扳倒井泉所在。“不留心,真不会注意到这里还藏有这么一片泉水。”停下车,司机师傅感慨,差一点就疾驰而过了。

从公路边的台阶上逐级而下,便见周边的林间小道上铺满厚厚的落叶,但扳倒井周围的水泥地面、石台上落叶很少,显然是有人在守护着这里。一块立于2024年8月的石碑上书,“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御封扳倒井”,背面刻有对它的简介。石碑东侧,一口井、三个池组成了扳倒井泉。

记者到达时,邻村马厂沟的刘女士正在一个泉池边清洗衣物。只见她将衣服放在水边的石板上捶打,随后在池子里轻轻地漂洗。随着刘女士的动作,缕缕泉水从池子里流出,向下游的池子流去。洗衣服的女子、飘然而至的落叶和缓缓而流的泉水,这一幕宁静而安逸,令人不忍打扰。

2缘何名曰“扳倒井”

说起扳倒井泉名字的来历,村口的村民笑着说“因为把井扳倒了”。如何把井扳倒?只见扳倒井分为三层,从西向东地势越来越低,第一层为主井,下面两层共有三个池子,正是躺在地上的一口井。“最高处是主井,后面池子里的水都是从主井流过去的。”80多岁的村民霍丰敏非常热心,他告诉记者,根据传说,在宋朝时就有了扳倒井泉,而且至今基本保持原貌,只有主井边的一层大石板是后人盖上去的。

“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人马一行路过此地。”霍丰敏老人为记者讲述起扳倒井的来历,时值正午,烈日炎炎,人渴马倦,实在跑不动了,赵匡胤就吩咐将士们停下来找水喝。

很快,将士们就找到了一眼水质清澈的井泉,井边放了许多木板,但没有水桶和提水工具,四周没有人的踪迹,将士们只能望井兴叹。

赵匡胤及将士们干渴至极,情急之下,他吩咐将士用木板撬住井沿,他则出手用力一扳,说也奇了,此井竟然被他扳倒了。清清泉水汩汩外流,他和将士们弯下身咕咚咕咚喝了个痛快。一番畅饮后,将士们齐呼:“吾王洪福!”

人马解了干渴,浑身是劲,将士跃马而去,留下了涌流至今的扳倒井泉。

3沧海桑田今犹在

对于扳倒井泉的历史故事,还有人说路过的并非宋太祖而是朱元璋,并称朱元璋登基做了开国皇帝后,感念此地木板和井泉相助之恩,御封此泉为“扳倒井泉”,之后命令立碑修庙记之。传说,泉西南角的南海圣母庙就是当时修的,朱元璋还命专人守护,赐其与皇帝同姓朱。后来明朝永乐二年,田氏先祖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与旧时朱姓住户共同建庄,因田姓居民多,故命村名为田家庄。乡间故事都是口耳相传,无从考证,但田家庄土生土长的村民都耳熟能详,这无不透露着百姓对这口井泉的珍视,也印证了它的古老。

其实,史书上对扳倒井泉也有记载,道光七年《邢台县志》上记载:“扳倒井泉在龙门川田家庄村,泉水出水量很大,当地百姓多以此泉灌溉农田。”而关于田家庄的来历,在《邢台县地名志》上有记载:“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田氏先祖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庄,以姓氏命村名田家庄,沿用至今。”据村民回忆,祖祖辈辈都是吃的这里的泉水,除了扳倒井,村里再无水井,可见扳倒井至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4洗菜涤尘滋万物

细看,主井清浅,井壁由大块石头砌成,井内水深不足一米,位于井底的泉眼十分明显。一个大泉眼和几处小泉眼聚在一起,不停地翻涌着层层细沙。“我们这里也称它为翻沙泉。”霍丰敏说,这井里面的水和沙都十分干净,村民都自觉地维护着它。

主井东侧,一个长方形的小池子地势稍低,池内水质清澈,水面上还飘着些许菜叶、红薯根须等杂物,一条条小野鱼在里面游来游去,不断地吞吐着、品尝着水中的菜叶。“这个池子是乡亲们洗菜的池子,里面杂物多,小鱼也多。”霍丰敏告诉记者,扳倒井几乎承包了村里百姓的所有生活用水。

除了洗菜的池子,主井北侧较大的池子是用来洗衣服的。正在泉边洗衣服的刘女士说,以前池子边经常围着很多妇女洗衣服,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出去了,家里也添了洗衣机,来的人少了。在洗菜池的东边还有一个小池子,地势较前两个池子更低上一些,则是村民洗马桶等杂物的地方。

“村里人吃水、洗菜、洗衣服、刷马桶、浇地都是用这里的水。这里的泉水四季常温,摸起来冬暖夏凉,寒冬腊月时,水面上还会升腾着一层白雾。气温零度以下的时候,你再来,特别好看。”霍丰敏告诉记者,邻村人冬天经常带着一筐一筐的衣服前来清洗,冻硬的吃食放到池子里还可以解冻。

5当年水势可推磨

都说当年扳倒井泉的出水量大,到底有多大?在扳倒井东边,卧着两个直径两米左右的石磨盘,向来人展示着这里当年的水势之盛。转过石磨盘,还能看到下面一个石头屋子,就是以前的水磨坊所在。“之前我们就借助扳倒井泉的水劲儿,在这里磨粮食。”霍丰敏说,他还记得当年乡亲们排着队碾米磨面的场景。

霍丰敏介绍,自古以来,他们村饮用、灌溉都是靠这里的泉水。大旱之年,这里也从不缺水,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担水吃。他笑着说:“即使十年不下雨,扳倒井泉水也不会干。”

围绕着水磨坊一带就是村里的菜地了,从上面池子里流出的泉水通过菜地间的小水渠流向东侧的河沟内,也就是村民口中的石底河。“就因为这里有这么丰富的泉水,附近菜地不愁灌溉,蔬菜长势良好。”如今,虽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出它有多大的出水量,但田家庄村民的生活用水依然来源于此。一根管道从扳倒井泉下面通往村里的水塔,源源不断地为村民提供着生活用水。“家里有了自来水,但这水还是来自扳倒井,它养活着我们村祖祖辈辈。”村民纷纷说,有了扳倒井才有了田家庄。

6村民齐心护清泉

没有明文规定,不需苦口劝说,田家庄的村民自觉地沿用祖辈们传下来的规矩分区用水,这背后是村民对泉水的珍视与其质朴的村风村貌。“今天打扫卫生的田大姐身体不舒服没有过来,如果她在,还能听到她唱歌。”围在一起打牌的村民宋景喜等人告诉记者,村里人少了,田全云大姐主动当起了保洁员,而且她喜欢唱歌,经常在林间一边劳作一边歌唱。田大姐病了,大家便不约而同地自觉维护着这里的卫生。

伴随着落日西斜,刘女士收起洗好的衣物骑车而去,留下仍默默东流的泉水,在林间哗哗作响,似乎奏响了这座小山村的休息曲,但田家庄扳倒井泉的故事正在被更多人知晓。自去年邢台日报社关注报道过这里后,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多。夏天常有人来这里品泉水、野炊游玩,顺道买上一些泉边菜地里的青菜。为了便于游人知晓这里的故事,村委会于今年8月份,将扳倒井的故事整理并刻在石碑上,随时向游人展示。“已经有人将我们这里的故事整理、记录下来,我们感到很高兴。”村民宋景喜等人期待更多人了解这里,也希望大家共同来守护好这一水源,让他们的村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变得更加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