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北京中轴线”背后的邢台高光时刻

日期:11-28
字号:
版面:04 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收藏

今年7月27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7.8公里长的北京中轴线,串起了北京城的文化精髓和历史脉络。回顾历史,一条北京中轴线,功推两个邢台人。公元13世纪是邢台历史上的高光时刻,那时邢州学派走上历史舞台,“邢州大治”彪炳史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邢台人绘就了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文化意涵

1944年,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新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首度公开使用“中轴线”一词。1951年2月,梁思成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文章的最后明确提出了“中轴线”的概念。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被认为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北京中轴线不仅体现了卓越的古代建筑智慧,也蕴含了极为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论是中轴线上的建筑还是以中轴线为基准分布左右的古典城市功能性建筑无不匠心独运,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人营造城市的传统建筑理念。

今天的北京城是元明清三朝的都城,北京中轴线肇始于元帝国,只是那个时候,这座伟大的城市被称作“大都”。从“大都”到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750余年历史留下来的时间折痕。这里所说的750余年,要追溯到元世祖忽必烈时期,那时正是属于邢台的高光时刻。

元大都之前,北京地区已有金中都。金中都在今北京城西南部。1215年蒙古攻占金中都后改名为燕京。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燕京又改称中都。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决定越过燕山,迁都位于华北平原北部的中都,并另起炉灶开始了新宫殿和都城的营建工作。

邢台人刘秉忠、郭守敬就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站到了元大都建设现场。

邢台人与北京中轴线

一条北京中轴线,功推两个邢台人。

为营建大都,忽必烈任命他多年的心腹幕僚、领中书省政事刘秉忠为营建都城的总负责人。经过金朝末年战争,金中都城内宫殿多被拆毁或失火焚毁,城池整体毁坏。刘秉忠受命后,在金中都东北方向重新选址营造新都。他首先确定了新都中轴线的位置,然后次第展开,方位,选址,勘测,定向,乃至街市布局,城市重要的祠庙建筑如城隍庙等的位置都由他来确定。

城市建筑布局之外还有水系布局。当时,金中都城市供水来源——莲花河水系已经出现水量不足的情况,无法满足都城日常生活所需用水。为解决城市供水来源问题,在刘秉忠的引荐下,忽必烈又任命邢台人郭守敬担任都水监。

郭守敬引西山诸泉汇于今颐和园昆明湖,经西直门流入积水潭(今什刹海),解决了大都城居民生活饮水问题。他又勘察和主持修建了通惠河,沟通与通州大运河的联系,既消除了水患也开启了漕运,有力地促进了元大都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据史料记载,忽必烈在位末期,有四十至五十万居民陆陆续续自金中都故城迁入“大都”。人口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新的要求。这一时期,郭守敬对隋唐大运河进行了“裁弯取直”改造,形成今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体系满足了元大都新增人口对饮水、粮食、商贸、物流等方面的需求。

邢台人确定了北京中轴线布局,规划了城市结构和水利系统。至今,北京什刹海畔仍建有郭守敬纪念馆。

邢州大治与邢州学派

邢台人营建大都城,为后世留下这条北京中轴线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

早在忽必烈夺取汗位、建立元朝之前,一批邢台人就已经围绕在他身边了。1242年,26岁的刘秉忠在漠北和林见到27岁的忽必烈,邢台历史上真正意义深远的高光时刻就此开始闪耀光芒。

几十年间,刘秉忠鼎力推荐了许多汉族知识分子进入忽必烈幕府,成为元帝国闪耀的群星,其中很大一批是邢台人。张文谦,沙河人,历任中书左丞、司农卿、枢密院副使;郭守敬,邢台人,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马亨,南和人,官至户部尚书;刘肃,威县人,任左三部尚书兼议中书省事;刘秉恕,邢台人,礼部尚书……

以刘秉忠为核心,一群邢台人以及与这群邢台人有师生、姻亲关系的知识分子离开中原,来到漠北,又定居“大都”,共同服务于疆域空前的元帝国,在政治、科技、文艺等诸多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形成了元代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学派——邢州学派。

在邢州学派辅佐忽必烈治理中原汉地的过程中,发生在13世纪50年代的“邢州大治”对后世影响深远。当时,邢州城在金元易代之际,屡遭兵燹,城市颓败,百业不兴。刘秉忠、张文谦等邢台人建议忽必烈择良吏以邢州为试验场,吸收汉法,开启一场政治经济改革。忽必烈采纳建议,很快邢州城就呈现出百业俱兴的大治局面,史载“老幼熙熙,遽为乐郡。邻邑望之,如别一国土者。”治理邢州的成功经验为忽必烈提供了一套有别于草原文明的成熟“操作系统”,这成为日后元帝国施政中原汉地的样板。

“邢州大治”的成功,让忽必烈认识到中原汉地的重要性,更认识到中原文明的重要性。当多年后,他在草原决定走向中原,迁都燕山南麓,营建大都城时,或许作出这一决策就是在看到“邢州大治”之后萌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