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是唐、五代著名的白瓷窑场,主要遗址分布在今邢台内丘、临城等地。太行山东麓独特的石头和黏土烧制出的邢白瓷,胎釉一体,“白如雪,薄如纸,声如馨”,有类银似雪、“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等美誉。邢窑是中国白瓷发祥地,系中国古代最早的官窑之一,创烧于北朝晚期,到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唐末五代时期衰落,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唐代邢窑白瓷远销海内外,成为当时中国和世界陶瓷最高水平的典范。
内丘的邢窑遗址
“大道至简,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东方美学白瓷,深邃宁静,似一场洁白无瑕的漫天大雪,自隋唐飘落。
内丘的邢窑遗址,当它出土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历朝历代烧制白瓷的官窑、民窑和多种字款,至此,隋唐传世白瓷终于在内丘找到了烧造地点。因为重大的文化价值,内丘邢窑遗址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七大名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厂。在唐代,陶窑通常以烧制陶瓷窑址所在的州而命名,内丘在唐代隶属于邢州管辖,得名邢州瓷窑,后人称为邢窑,其精美的细白瓷不仅作为贡品入主宫廷,还远销海内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太行山脚下的内丘先民便掌握了制陶技术,早期陶器标本有红陶、彩陶、黑陶、灰陶、泥质陶、夹砂陶等。内丘县曾出土仰韶晚期红陶器物标本和商代陶窑遗迹,清理西汉时期的陶窑时,曾发现汉代绿釉、陶壶和北朝至隋代的窑炉。邢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丘陵和平原一带,所处的区域属于山前冲积平原,西部多岗坡丘陵,瓷土矿产丰富,品质优良,林木繁茂,烧造燃料充足,充分具备了烧瓷的先决条件。大量的黏土、铝矾土、硬质耐火土和半软黏土,还有石英、长石矿物的广泛存在,这些充足的制瓷原料为邢窑的制瓷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内丘境内曾发现邢窑遗址28处,采集、征集和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标本及残片等二十余万件,有白釉瓷、青釉瓷、黑釉瓷、黄釉瓷等,出土器物有碗、盘、杯、壶、钵、罐等。内丘在几次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先后出土了青釉钵、碗、瓶、盘,黄釉厚胎碗,粗白釉碗和素烧无头俑及陶马残件,还有罕见的白釉鹦鹉形杯、兽形杯、瓷埙、多足砚等,并首次发现了隋代透影白瓷200多片。在邢窑遗址上还发现了唐三彩、高硬度白陶俑及带有“盈”字款、“翰林”款器物标本以及“官”字款的白釉瓷片,证实了邢窑为唐代生产白瓷的代表窑厂。邢窑遗址在内丘的发现证实了唐代李肇《国史补》关于“内丘白瓷瓯”以及《茶经》记载的真实性,破解了千年悬而未解的邢窑之谜,同时给各地出土的白瓷和其他釉色的瓷器找到了归宿。
邢窑是我国白瓷的发祥地,中华白瓷之鼻祖。内丘邢窑白瓷是陶瓷史上一座辉煌的里程碑,白瓷的烧制成功,成就了邢窑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重要的地位,并为以后出现的花瓷、彩瓷等多元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白瓷就没有其他釉色的瓷器。邢窑的白色取决于本地特殊瓷土的含铁成分,其釉色呈现出一种洁白的色调,并且延续至终。邢窑陶瓷工匠历经数百年的潜心研制,逐步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采,具有质地美、形制美、装饰美等特点,在胎釉上出现了神话般的透影白瓷,类银似雪的壮举。代表当时最高生产力的隋代透影白瓷是邢窑白瓷中的艺术珍品,工匠们利用长石、石英等瘠性原料,发明了透光度极高的薄胎瓷,胎质和釉质不仅细腻洁白,而且具有玲珑透光的特点。隋代透影白瓷的出现,把邢窑白瓷技艺推向了最高峰,填补了我国陶瓷史上的空白。自唐代始,邢窑白瓷逐渐步入人们日常生活,为宋金时期白瓷的发展和各具特色的瓷器品种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邢台民间收藏的珍品
散落民间的邢白瓷珍品不计其数。笔者因喜爱而在民间收藏者处有缘欣赏到了隋代无釉素烧透光白瓷佛珠、隋完整透光白瓷水盂、清风楼附近出土“神首马头”“回首骏白瓷马”等。
一串106颗素烧空心佛珠,加配一颗肉色天珠,一颗绞绿釉地珠,共108颗,总长度136厘米,单珠长1.25厘米,总重量109.36克,每珠重约1克。这一串隋代无釉素烧透光白瓷佛珠,虽然无釉素烧却胜过有釉,珠光通透,温润如玉,光亮胜新,佛珠穿孔内破裂的气泡通过透光清晰可见。这款制瓷工艺,代表着我国古陶瓷烧造的最高水平。它尽显了1400年来的岁月沧桑,折射出光圆无极的永恒本相。这件隋代无釉素烧透光白瓷佛珠是邢州官窑内丘中心御窑厂的礼器产品,应是隋炀帝杨广赏赐皇家寺院主持供奉念数的宗教礼器。从念珠包浆痕迹观测,该有数十代佛教大师传递念数,虽颗重一克,却价值千金,重宝难得。我们惊叹这小小的佛珠,微小、圆润而空心,难以想象隋朝工匠们是如何制作出如此精美宝物的,感悟古人巧夺天工的智慧。
邢州官窑早在魏晋时期就创烧了白瓷,到了隋唐,达到胎和釉最高白度的邢窑透影白瓷,最薄处仅0.7毫米,其胎釉一体,在灯光下具有透光的感觉。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长诗《饮致用神麹酒三十韵》有对邢白瓷的描写,“七月调神麹,三月酿绿醽,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侧面反映出了邢白瓷的薄如蝉翼,冰清玉洁,足以见证邢白瓷精致和高超的烧造技术。
邢台民间收藏者有一款完整的隋代透光白瓷水盂珍宝,高3—5厘米,腹径4—5厘米,重约18克,玲珑小巧,代表了中国古陶瓷最高烧制水平。透光白瓷水盂用手电光照射时,能像灯泡一样阅读书报。间隔两层胎壁的透光效果真正诠释了邢白瓷的“薄如纸,白如雪”。隋代透光白瓷崇高的抽象美感,是对自然白光和天地间的圆润无极最准确的艺术表现。
唐太宗李世民爱马,他在南征北战中骑过六匹骏马,分别是白蹄乌、拳毛騧、飒露紫、特勒骠、青骓、什伐赤。六匹骏马跟随李世民征战四方,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它们的形象也被雕刻在昭陵六骏石刻上,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1993年,邢台市主城区顺德路旧城改造,大量的瓷片被工人们挖掘清理出来,在清风楼周围一带出土了邢州官窑历代瓷器标本“大盈”“盈”“翰林”“官”“新官”“知法玉”“龙”“供使”“记”“退”等字款数十种,多为白瓷,尤其是出土的“记”字款柴官窑天蓝釉小炉标本更为珍贵。还出土了邢州官窑秘色瓷、柴窑瓷、青花瓷、三彩,白釉绿彩、汝窑瓷等重要标本。民间收藏的一款残缺白瓷“神首马头”就是在这次清理的大量瓷片中被工人们发现的。2003年,邢台收藏爱好者又在北京古玩城收购一个完整的白瓷马“回头骏白瓷塑”,与“神首马头”工艺高度神似。由于其胎釉温润如玉,光亮如新,国内外收藏买家均误认为是件新工艺品,其实是古人拥有高超的白瓷烧造技艺和造型艺术。因有清风楼附近邢州官窑出土的白瓷“神首马头”的对比,邢台收藏爱好者及专家反复对比鉴定,认为是当时一窑所出,“神首马头”由于窑伤而被损毁遗弃,而完整的“回头骏白瓷塑”则进贡入宫。回头骏为纯手工捏制,非模印大量生产,装饰工艺有贴塑、刻花、划花、戳点纹等。躯干及四肢为圆柱几何形、马鞍底垫为方饼几何形,有极强的现代几何构成抽象艺术美感。这款“回头骏白瓷塑”高12.5厘米,长13.5厘米。马腿无釉处,手捏塑时留下的指纹清晰可见,胎体的暖黄色透光性是唐初白瓷的典型特征,系唐贞观年间产品。也许,这匹存世的白瓷回头骏说不定就是爱马的李世民龙案上的赏玩。“瓷器之路”已成为礼唐新政之要,也许回头骏寓意深刻,象征着隋唐战争扫尾结束,记载着大唐对外开放的转折点,是贞观之治、瓷器之路的活化石。
(部分参考资料来源:《内丘历史文化精粹》李五魁贾城会主编;檀彦坤文著及藏品;中国邢窑博物馆;河北弘传邢瓷陶瓷有限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