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都区东汪镇前晋祠社区的晋祠庙门前,一弯半月形的古井静静地诉说着几百年的风雨沧桑,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见证几个世纪的变迁。这,就是月亮井,又名月亮泉、月牙池。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这口古老的井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乔段段 郭红玉 通讯员 王晶 文/图
碧绿翡翠中的生机古韵
月亮井位于晋祠庙前,井口北边直,南边圆,形似半个月亮,故此得名。
半月形状井内的池水清澈见底,宛如一块碧绿的翡翠静静地镶嵌在大地上。水中,五彩的小鱼欢快地游弋,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穿梭,为这静谧的古井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50多岁的王建军站在井边,深情地望着这口陪伴了他大半生的古井。
他回忆说,2021年8月,百泉、狗头泉相继稳定复涌,月亮井内也重新有了水,而且至今未断。这口井连着一眼泉,泉没有名字,但属于百泉泉域内的银沙泉泉群,并因月亮井而家喻户晓。
水母娘娘的清泉奇缘传说
关于月亮井的来历,王建军如数家珍。这口井在他们祖上从山西迁居于此不久就建成了,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据说,在明代永乐年间,前晋祠村就已经有了与月亮井相关的历史传说和记载。那时,月亮井不仅是村民饮水的重要来源,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建军还介绍了月亮井与晋祠庙之间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一位勤劳善良的水母娘娘柳春英。她拥有一根神奇的马鞭,只要将鞭子放在水缸内,便可有用之不竭的水。
然而,在恶婆婆的错误操作下,水势失控,淹没了村庄。危急关头,柳春英毅然决然地在水缸上坐化成仙,汹涌的大水化成了一股清泉,这就是现在的月亮井。这个美丽的传说为月亮井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也让它成为当地人心中的圣地。
月亮井与百泉共舞
月亮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周围的其它水井和泉眼紧密相连。
前晋祠村曾经有三口井,分别是村西的星星井、村东的太阳井(又名日头井)和村南的月亮井。这三口井都是依泉而建,供村里人饮水所需。
在月亮井南边,就是银沙泉泉群的主泉眼——银沙泉。银沙泉喷吐出来的白色沙子银光闪闪,十分细腻,可以用来擦洗银器且不留痕迹。村民常常在水下放置陶罐,将沉淀其中的细沙拿到邢台的“好南关”出售给银匠铺子。
除了银沙泉,附近还有不老泉、晋祠泉及很多没有名字的泉。
当年,这里是泉眼成片,河渠遍地。泉水连成了片,滋润着这片土地。村南一带芦苇成片,鱼虾成群,水鸟繁多,水甘稻香。因百泉聚集,东汪镇这一带被称为“鱼米小江南”。张德祯老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文人墨客的心头好
月亮井的水质甘甜,烧开后没有水垢。
冬天,井水冒热气,水温乎乎的;夏天,井水清凉解渴,是当地百姓的宝贝。这样的水质,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品尝。
明嘉靖年间,文学家李攀龙到邢台(顺德府)任知府。一年夏天,他到晋祠上香游玩,品尝到了月亮井的水,大加赞赏。他当场作诗一首:“晋祠水乡遍地泉,柳青苇绿百鸟欢。月池井水如碧玉,饮似琼浆润心田。”诗中的“月池”就是月亮井。
回到府衙后,李攀龙对月亮井的水念念不忘,决定每天派人去挑一担回来专门泡茶做饭。他还经常用井水泡茶待客,月亮井的名声也因此越来越大。
岁月流转中的古韵重生
随着岁月的流转,前晋祠周边已焕然一新,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在悄然铺展。
2015年,为了保护珍贵的月亮井,当地民众为其加装了坚固的铁质防护栏。后来,为了进一步提升其观赏性,又精心换上了大理石栏杆,使其更显古朴与庄重。
如今,月亮井周边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改造工程,旨在为游客呈现一个更加优美、宜人的景观。施工现场,工人们忙碌而有序。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月亮井周围的环境愈发整洁、美观,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正缓缓展开。
甘泉涌动记忆与生态共鸣
月亮井的复涌,如同一曲动人的乐章,令当地民众欣慰不已。市民们纷纷表示,这口井不仅承载着他们深厚的记忆与情感,更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标志。
村民郑雨顺满怀深情地说:“我从小在这里长大,月亮井的水一直都很甜。现在再次复涌,证明我们的环境正不断好转。”
村民苗天阳也感慨万分:“月亮井是我们这里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它见证了许多故事。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来这里,了解它的历史。”
月亮井的复涌,不仅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便利与喜悦,更为旅游业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东汪镇政府正积极规划,围绕月亮井打造一条特色旅游线路,将周边的景点巧妙串联,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