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释名》说“积土四方高丈为台”,《说文解字》曰:“观四方而高者”,由此可知,台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西周邢侯建国后,周天子特许邢侯以天子礼制建城,邢侯筑起高耸的邢侯台,自此,邢侯台便成为邢国的象征。邢侯不会想到,当年展现王侯威仪的“邢台”,会成为后世邢台地名的由来。
隋文帝曾经在邢台古地设置龙冈县,宋徽宗不许以“龙”“天”“君”等字为名,合古“邢”字和邢侯所筑“行台”之“台”二字,改龙冈县为邢台县,隶属信德府。自此,有了“邢台”之名,这是“邢台”作为一级行政建制的开始。但是,根据考古部门和民间发现的一些墓志铭,唐朝时人们就称邢州为邢台。828年《唐故西河尹公南阳盖氏夫人墓志铭》中就有“载桃李于赵地,标正义于邢台”的记载。这应该是用邢州著名风物邢侯台代指此地,如今天蓉城指代成都,榕城指代福州,五羊城指代广州。当然,“邢台”不仅仅是一处胜景和风物,邢台城也正好地处百泉和达活泉两大泉群之间的台地上,如果说“邢”之得名与泉水有关,“邢台”则说明了邢台城所在地的地貌调整。这一地貌特征确保邢台古城虽西有高山,东临巨泽,周边河道环绕,却无水灾之虞。
汉代的襄国城,即今天的邢台古城址。到后赵时为建平大城,是后赵时期的都城。后来隋唐城址没有变化。根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邢地置邢州。存世文物中,最早见“邢州”之名为“大隋邢州南和县澧水石桥累文碑”。近年来,在邢台市信都区自来水厂进行基建过程中,发现一唐代墓志,其中记载此墓距城十里,依唐制,其东北十里恰为今邢台古城,这是邢州古城位置的最早记载。
到了宋朝,邢州城又经一次重修,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记载说:“郭进有才略,累有战功,尝刺邢州,今邢州城乃郭进所筑,其厚六丈,至今坚完。”实际上,郭进只是对邢州城进行了大修。经郭进组织修建,邢州城墙更加坚固,隍深丈许,阔五丈,引达活泉水入城,周流街市。
元代时,由于邢州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百年间对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兴建了文庙、顺德府衙以及开元寺、天宁寺、城隍庙等。金元时期,邢台古城四关多驻守军队,日久形成居民聚居区,特别是南关一带,在元代时已经成为回汉等民族的聚集区。元代邢州是伊斯兰教军士“屯聚牧养”地区之一,蒙古统一中原后,一部分元军入社编民,成为当地普通居民。
明代对邢台古城进行过多次的修筑和增建。从府志记载,邢台古城墙原为夯土城墙。明天顺四年(1460年)郡守杨浩重修城门,起层楼其上,东曰朝阳,西曰阜安,南曰通远,北曰拱辰。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起箭楼,筑城堞,在东、南、北三门建石桥,改题四门为弘济、来薰、挹秀、承恩。万历十年(1582年)郡守王守诚砌砖石,围13里20丈,石基高1丈,砖面高3丈5尺,墙厚6丈有余,又于4门增建了3条马道;改东门名望齐,南门名率宾,西门名归安,北门名国士,把城池加宽加深。万历十八年(1590年),知府张延廷,知县朱诰因濠水干涸,复加浚治,并在城隍周围广植柳树千棵,引达活泉、牛尾河之水周流街市。明朝时期,“古邢台”是顺德府内的一方名胜,知府李攀龙便登临“古邢台”写下《登邢台》:“郡斋西北有邢台,落日登临醉眼开。春树万家漳水上,白云千载太行来。”
明清时期的顺德府城由内城和外城(南关)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5.023平方公里。内城居住的主要是府衙等政府机构官员和达官贵人,是顺德府的政治文化中心。外城(南关)是商业区。顺德府南关因靠近御道,渐渐形成繁荣集市。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府陈德、知县郭美又加修葺。咸丰三年(1853年),知府在南关外围建立围寨墙,名外城或小城;同治年间添以砖石,周长7里,高2丈2尺,基厚3丈余,北接大城墙,于西、南、东3面设6个寨门。清咸丰年间,时局动荡,顺德府为保护南关集市贸易,于咸丰三年(1853年),修筑了土寨城,同治三年(1864年)垒砌砖石。这些措施对顺德府南关集市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保护促进作用。清代后期,南关被誉为“九省冠盖通行之路,百产菁华聚会之区,烟火万家、客商辐辏,畿南重镇,天府娩雄”,羊市街、羊市道已经形成长城以南最大的皮毛集散地,有邢台“好南关”之称。清朝、民国时期的邢台南关寨城,以南关的十字街为中心,在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牛市街、羊市街、靛市街一带多为手工业作坊、货栈和商店,是邢台的商业中心。当时南关商业繁荣,外来经商学徒者在数万人以上,皮毛交易量每年约达一千万银圆。皮毛业的兴旺,大大刺激了相关行业的发展。邢台南关一带的几条大街上,很快建起一批钱庄、饭店、旅店、戏楼等。其中还有专门用以接待外商的高档宾馆,如羊市街西头路南的宏泰酒楼等,常有外国人出入。南关一带,店铺林立,买卖兴隆,呈现一派繁华景象,所有这些使顺德府稳坐冀南第一商业重镇的交椅。
历经时代沧桑,邢台古城格局至今清晰可辨,骨干街区仍然存在,古街名大部分保留。邢台古城文化积淀深厚,历史建筑静静伫立,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像一位老者回忆着曾经的辉煌,默默诉说古城的前世今生。我们要深挖古城历史文化,打造泉城特色休闲旅游城市,把邢台的人文历史和泉文化一起展现在世人面前。(作者为邢台现代职业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