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有百泉,何必下江南!’相传乾隆下江南回京之时路过百泉,被壮美的湖面景色所吸引,发出感叹,遂御笔题匾‘千里秋成’赐予百泉村。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百泉鸳水公园的观景台,站在这里百泉盛景美不胜收……”讲解员介绍道。
日前,来自信德小学的12名邢台日报社小记者走进百泉鸳水公园,观赏百泉美景,聆听历史故事,领略家乡之美。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韩肖杰 张敏 杜艺文 文/图
百泉复涌 景色秀美
关于百泉历史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西晋时。在左思《三都赋》中关于“鸳鸯交合(谷)”一说,即今天的百泉湖。
今年10月,百泉鸳水公园建成。日前,邢台日报社组织小记者们来到公园,观赏泉水景色,领略家乡美景。
“泉有百孔,故名百泉。”这是《山海经》里记载的百泉盛景,由于泉眼多、水量大,史称百泉。水发集团百泉鸳水讲解员高宁带领小记者们前往观景台,向小记者讲解顺德府十二景之百泉鸳水的出处,她指着湖心讲解道:“这片泉最深处近48米,而且是几十、上百个泉眼在涌水,水量非常大,仔细观察,隐约能看到微弱的涟漪荡漾……”
小记者们眺望湖面,眼前的美景尽收眼底。“老师,湖面上游逛的是野鸭吗?”顺着小记者手指的方向,讲解员耐心讲解:“那是黑水鸡,我们这里水质好,景色美,生态环境优良,吸引了很多稀有动物的居住,有鹧鸪、黑天鹅、黑水鸡等。”
漫步在公园里,一边观赏一边聆听,小记者来到银沙泉旁。银沙泉因在泉眼喷出时,有白色细沙涌出,沙粒细小,附近村民常用来打磨银器,因此得名。小记者们指着汩汩流淌的银沙泉兴奋地说道:“哇,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泉眼喷水,真神奇!”“对对,我以前总听爷爷奶奶说这里泉水多,景色美,这次终于看到了。”
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
我市历史悠久,涌现出许多星光熠熠的优秀人物,如闻名遐迩的政治家唐朝名相魏征和宋璟、元代刘秉忠,军事家李牧、张宾,科学家僧一行、郭守敬等人。
走进百泉鸳水纪念馆,小记者聆听历史名人的故事,了解百泉的前世今生。郭守敬是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元史·郭守敬传》记载,郭守敬曾对邢台地区的泉水进行过详细考察,并提出了利用泉水进行灌溉的建议。他在水利方面的贡献,使得百泉的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历届州府兴修水利,建闸开渠、筑堤修坝、引泉灌溉,我市周边的农田水源丰富,被泉水灌溉的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比如百泉稻、百泉藕,受到人们的青睐。
小记者感叹道,“我一直以为只有南方盛产水稻呢,原来有了泉水,我们这里也是江南水乡。”
鱼米之乡 家乡美味
我市自古水土丰润,“邢”字起源于甲骨文的“井”“邑”二字,故邢台因泉而城、因泉而名。家住百泉附近的人们依水而居,世代耕种水稻,捕捞鱼虾,形成了北方“江南水乡”的生活方式。
襄都区东汪镇的工作人员王晶邀请了家住狗头泉湖岸武家庄的宋升达来给小记者讲解当时的生活。宋升达今年70岁,见证了泉水干枯又复涌的全过程。宋升达年轻时,百泉流域及下游地区普遍种植水稻。他向小记者们展示种水稻使用的农具,说道:“这是采秧凳,农民一般都是弯腰劳作插秧,体力不支时,就会坐在秧凳上,缓解体力。”
除了水稻,还有茂盛的芦苇和种类丰富的鱼虾,极大改善了百泉周边人们的生活。
秋冬时节,芦苇成熟,手巧的农人在冬闲时编苇席。苇席用途广泛,可以是夏季解暑的凉席,也可以铺盖粮食防止雨水打湿,品质差些的,就会铺在房顶上做房笆。
宋升达拿着芦苇,向小记者们展示如何制作苇席。他骄傲地说:“经过打理的芦苇能长到三四米高,做出来的苇席到了市场上,供不应求呢。”
靠水吃水。居住在泉水边的人们,都是做鱼的能手。尤其是酥鱼,用料简单、储存时间长,是人们改善生活品质的必备技能。小记者韩佳彤说:“我太爷爷就会炖酥鱼,骨头都酥成渣渣了,入口即化,我们都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