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黄岔村时,已是深秋,漫山遍野的蒿草已经开始枯黄,唯有一丛一丛的牵牛花开得正旺。沟壑里的百年柿树,叶子已经落光,无法采摘的柿子,红灯笼似的缀满枝头。当地人惋惜地跟我们说,你们应该在瓜果飘香的季节来,村庄被果树包围,空气里也弥漫着香甜。
我们知道,秋收时节,黄岔是最喜庆的,板栗核桃、柿子大枣、苹果梨硕果累累,村内村外人欢马叫,充满欢乐。今天,我们受内丘作协之约参加一个主题征文颁奖仪式,看到的却是黄岔最质朴的底色,宁静淳朴、安详和谐。
村子不大,仰头向上望去,清一色的石头房屋依坡而建,高低错落,鳞次栉比,虽没有江南古村那样秀美,但有北方山村的粗犷豪放。
一条小溪,从大山深处逶迤而来,像一条蜿蜒的飞龙,穿村而过,把小村分割成东西两部分,两座古老的石桥架在小河之上。《山海经》里说“敦与山,泜水出其阴”,敦与山就是黄岔村南的凌霄山脉,是历史名河泜水的源头,河水顺坡而下,波光潋滟,叠水成瀑,宁静中透着欢快。
黄岔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周围的山峰,手牵着手,肩并着肩,站成一排排屏风,把小小村落环抱在怀中。春天山花烂漫,鸟语花香;夏天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秋天层林尽染,景色宜人;冬天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你想,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是不是我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黄岔还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这里的每一处山水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南部山峰凌霄山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驻扎的地方,崇山峻岭间有悬崖峭壁耸立,山峦连绵叠翠。山上遗有点将台、练兵场、寨墙、水牢、营址及建于宋代的凌霄寺,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张角三兄弟创立“太平道”并广为传播,黄岔成为太平道的发源地,至今保存着大量汉代原始石臼、石碾、山神庙、汉阙等文化遗存。
抗战时期,黄岔村是八路军重要的中线交通总站,担负太行一分区和冀南二分区之间的物资运送、信件、人员转移等任务。杨秀峰率领的抗日县政府、县独立团、独立营等借此进退,为经常驻扎之地。抗战时期,黄岔村涌现出了大批的革命志士,抗日英雄张玉林、张荣妮、刘黑小以及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抗日烈士李生小都是黄岔人。
在交通站总部,我们看到一扇街门有个缺口,著名文史专家李恒坤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当年挂雷爆炸后留下的痕迹。1939年,日本鬼子扫荡时包围了黄岔村,游击队战士在门后挂了一颗挂雷,当鬼子闯开大门的一刹那,挂雷响了。在一片烟雾中,鬼子被炸得血肉横飞,机警的战士早已从房顶进入后山,消失在山林之中。
颁奖仪式之后,我们在内丘县作协主席姚勇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当年一二九师麾下八路军及冀西游击队总队长杨秀峰的住所、抗日县政府、独立营营部、抗日军备处、抗日小学等旧址,切身感受黄岔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红色文化,感受黄岔波澜壮阔的历史带给我们的震撼。
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培育了黄岔人勇敢坚毅、勤劳善良的性格。在跨入新时代的今天,黄岔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他们种植具有药用价值的经济作物金花葵、开饭店、办民宿,走出一条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南山下来,我们看到几个农人悠闲地坐在古朴的石桥上说笑打趣,干活的农具就放在一边。农民是最勤劳的群体,他们或许在谈论着丰收的喜悦,或许正谋划秋后农事。
石桥下一群孩子在河边戏水,欢快的模样,就像一群百灵鸟,叽叽喳喳,欢声笑语,溅起一地阳光。他们是黄岔的未来,充满活力,朝气蓬勃,溪水映着他们的身影,构成一幅最美的黄岔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