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泉水孕育邢襄文明

日期:11-20
字号:
版面:08 漫话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收藏

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为人类提供了理想的水源。邢台环城皆泉,城东南“百泉”区域和城西北达活泉区域水草丰美,土地肥沃。远古人类沿太行山沟谷溪流迁移到此,渔猎农耕,繁衍生息。距今6000年到4000年前,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相继在这里发育。4000多年前,上承龙山文化,先商文明、商文明在邢台地区起源。

仰韶、龙山文化显现

仰韶文化,因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命名,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

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济南市章丘区)而得名,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继仰韶文化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晚期遗址,以黑陶和灰陶为特征,又称“黑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代之前或与夏初略有交错。

新石器时代,迁居百泉的古人类开始了磨制石器,为生产生活提供了优良的工具。约7000年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天然食物的减少,百泉古人开垦土地种植粟和饲养家禽。随着粟的丰收,土地的固定,手工制陶作坊应运而生。百泉人开始制作原始陶器,用陶器盛水、食物等。20世纪90年代,百泉遗址曾经清理出大量仰韶文化遗物,有磨制石器和陶器。石器以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石镰为主;陶器以陶鬲为主。附近的柴家庄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连续发展的遗址。该遗址为邢台地区的文明化进程不断增加新的注解,为研究邢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面貌提供实物资料。

百泉区域大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足以突显邢台文明的起源与泉水的密切关系。泉水为邢台史前社会发展、文化交流、文明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该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孕育、诞生和初步发展的关键时期,遗址证明百泉区域文化序列发展连续稳定,文化谱系一脉相承。

先商文明起源

先商文明是指“商汤灭夏以前主要属于商人的考古学文明”,或者说“是商族(或以商族为主体)灭夏以前的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这一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夏朝晚期至商朝早期。在这一漫长的岁月里,商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政治制度。邢台靠近大山大河,市区周边多泉水,成为商人繁衍生息的理想地。

仰韶文化时期至夏代文化遗存丰富、系统,独具特色,“其中夏、商遗存最重要,而晚商是该遗址堆积最厚的地层。”先商文明时期,商族逐渐从分散的部落联盟向统一的国家形态过渡。大量青铜礼器残片和制造作坊的发现,证明了“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贵族生活”,为文献记载的商先公居“砥石”地望提供了线索。

1957年秋,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在信都区尹郭村遗址下层发现了大量薄胎细绳纹陶片、磨光黑陶、只灼不钻的卜骨和大量石铲,发掘专家断代为先商文化。2007年夏天进行钻探与发掘补要村遗址出土大批文物,该遗址地层堆积从仰韶文化至明清时期,跨度6000多年。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临城解村遗址,出土了新石器仰韶时代灰坑,先商时期的鬲、瓶、蛋形瓮等陶器……尤其是发掘出先商时期完整的陶窑极为少见。尹郭村、补要村、解村三处先商遗址的发掘史料证明邢台周边先商文明成就。

先商文明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为后来的商朝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光辉灿烂商文明

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标志着中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型。商文明以其璀璨夺目的光辉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邢台古地所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既有太行山前台地之广袤,又有周边泉水滋养物产之丰盛,土肥水美、生态良好,且历史悠久,有3500年建城史。

《史记》《竹书纪年》记载,商代祖乙九年迁都于邢,历祖辛、沃甲、祖丁至第17代王南庚,共计129年。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第19位商王盘庚将国都由奄迁到殷地(今河南安阳),此时才可以称为“殷商”,而都城在邢地的129年准确地说应该叫作“邢商”,是邢台商文明繁荣的实证。

曹演庄遗址、东先贤遗址是邢台市区商文明发掘考古的典型代表,此两处遗址均分布于信都区。20世纪50年代,河北省文物管理委两度在曹演庄进行发掘工作,发掘面积共2535平方米,获得完整遗物3999件,出土大量的窖穴陶鬲,说明当时民间手工业的繁荣。诚如郑州大学殷商文化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李民先生在《追溯商代邢都地望》中所述“已发掘的曹演庄遗址,其下层年代与二里岗上层文化大体相当,应属于商代前期的后一阶段,这与文献记载的祖乙迁邢的时间和地点大致吻合”。

1998年下半年,经国家、省、市三级考古专家组成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古队发掘,东先贤遗址已知面积近10万平方米,前二期考古证实此遗址是商代遗址,正好与“祖乙迁邢”的历史记载相互印证。商代晚期纣王在邢台东部沙丘平台大兴土木、建离宫别苑,难道仅仅是因此地生态良好吗?我想,更因此地曾是其先祖生活的地方。

作者为邢台现代职业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