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羊市街逸闻之羊市街小学(下)

日期:11-15
字号:
版面:12 漫话       上一篇    下一篇

乡愁总是抹不去的思念,虽说搬离羊市街故居多年,但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紧紧地把李井苗牵绊着。这天,李井苗又来到羊市街,但见修缮工人正在紧张作业,将羊市街临街旧居外墙及大门修整如旧,以再现晚清民国风貌。当李井苗走到羊市街西头,目视西北一处多次改建的大院时,不由停下脚步,心想,这里不就是早年的羊市街小学原址吗?

顿时,在李井苗面前浮现出羊市街小学的景象,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

李春霖/文

校边的小吃铺

羊市街小学东边南北各有一个小吃铺。街北是两间门脸的“板档门”麻糖铺,一家三口炸麻糖(油条之类食品)。“板档门”俗称“板打门”,即用几条宽窄相同的长木板一块一块将其上的凸凹槽对齐扣上的一种木板门。这家主人姓陈,其子十来岁,圆脸小胖墩,名叫连彬。他原也在羊市街上小学,但其生性贪玩,不爱学习,考试总是倒数一二。于是其父责令退学,在铺里帮忙干活。连彬小铺售卖的早点有:炸麻花式的麻糖和像炉箅子形状的果子,还有上面涂上一层糖皮的“糖箅子”,以及一种叫“鸡蛋布袋”的麻糖。每当小铺的风箱拉起,火苗将油锅烧开,把麻糖坯子下锅开炸之时,整个羊市街空中都弥漫起麻糖的香气,只是当时人们较穷,买的人不太多,买主多是来往行人和皮毛客商等。只听得连彬高声叫喊:“刚出锅的麻糖,‘鸡蛋布袋’和糖箅子哟!——”

街南面是家烧饼铺,打烧饼的是位消瘦整洁的老太太,她做得一手好芝麻烧饼。她做的烧饼分两种,一种是五香圆形烧饼,表皮酥脆,撒满芝麻,中间烧饼瓤软香可口;另一种是圆形糖烧饼,外表周围撒一圈芝麻,中间是示为糖烧饼的一红色圆印,酥脆表皮内是红糖馅芯,甚受孩子们喜欢,每个一毛钱。有时放学后,李井苗向母亲讨要一毛钱去买一个糖烧饼以饱口福。这位老太太也有一个从羊市街小学辍学的孙女为她打下手,那小姑娘叫“任头”,八九岁样子,扎俩小辫儿,干巴黑瘦,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地好像会说话,其父母离异,退学似乎是家境贫寒之故吧。

李井苗与小校友

“嘀嘀——”,李井苗这时忽然被汽车笛声惊醒,忙站到羊市街与羊市道的十字路口边的台上,一时脑子转不过神儿来。可不是嘛,时光如梭,转眼70多年过去了。“岁月是把杀猪刀”。当年幼稚的“小井苗”,如今已是银发苍苍、长髯飘飘的耄耋老者了,然而往事却深深地刻印在他的脑海里,历历如昨,令人感慨。李井苗从羊市街小学毕业后,升入西大街背后的高小,两年后考入某初中,而那时羊市街小学的同学周长顺、张天路等均未考上高小及初中,早早就踏进了工厂的大门。李井苗从初中到高中,一直考入北京某大学,毕业后到几所中学当老师,直至退休。

后来,羊市街小学搬迁到东羊市道,原址改建为羊市街粮站。迁到东羊市道的羊市街小学为六年制完全小学,在东羊市道大井巷东侧,有座两层红砖教学楼和一个大操场,李井苗的两个子女均在这里就读,后来先后考入某初中,其子继而上高中,毕业后去某商学院学习;其女以优异成绩考入省邮电学校。

新世纪初,顺德路南延时,羊市街小学整体拆迁,并入位于牛市街东头路北15中西侧的东大街小学,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