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达活泉公园游玩,留心公园历史资料的游客,一定会看到这样一个陌生人的名字——王怀庆。那么这个叫王怀庆的人究竟是何方人士?根据公园碑刻资料介绍,民国八年(1919年),邢台宁晋籍人士王怀庆任冀南镇抚使时,在达活泉南部建私家花园,并将其更名为“怀庆公园”。
王怀庆何以留名于碑刻?其实,作为邢台人的王怀庆绝非等闲之辈,曾经是北洋时期的元老级人物,与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同辈,官拜京城步军统领,即老百姓俗称的“九门提督”。他在这个要职上干的得心应手。在直皖奉各路军阀缠斗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足见其智谋高超、手段老辣。人称北洋军阀中的“不倒翁”“常青树”。但是,他又是一个有奇特嗜好、十分奇葩的人物。
王怀庆,字懋宣,宁晋县南塔庄人。王怀庆十五岁时,加入淮军聂士成部。不久,因为勤快而且胆大,被保送到天津北洋武学堂第二期学习。两年后入聂士成部当教官,颇受上司赏识。
光绪二十年六月,应朝鲜请求,王怀庆随直隶提督叶志超入朝,与日本军队发生激战。王怀庆等转战数千里,夺取连山关、分水岭等险要关隘,屡建战功,被任命为马兰镇左营守备。连年苦战,王怀庆因病回国疗养。聂士成对王怀庆关怀备至,医生开的处方他要亲自审查,所需名贵药材,不惜远方求购。这让王怀庆感恩戴德,立誓相报。
光绪二十六(1900年),庚子事件爆发,六月二十一日,清廷宣布对各国开战。聂士成部守卫天津,在与八国联军激战中聂士成战死,王怀庆不畏死亡,从炮火中将聂士成的尸体抢回来,并且为聂士成拭血净面,整理衣冠,装殓入棺。随后,王怀庆力排众议,亲自带人护送灵柩回聂士成原籍合肥安葬。他将军务交待以后,乘船从天津出发,沿运河南行,不巧船到静海县北独流镇,被义和团的人马包围,王怀庆被俘,义和团将他押到神坛前,将钢刀架在其脖子上,要他承认自己是外国间谍后立即斩首祭坛。王怀庆神色从容,说:“我是护送聂士成将军的灵柩回南方安葬的,你们义和团常以忠义教人,现在何以出尔反尔,做大逆不道之事呢!”义和团首领知道原委后,称赞王怀庆乃忠义之举,遂将王怀庆放逐。自此,人们对他刮目相看,成就了他“死忠报恩”的一段佳话。
见王怀庆如此忠勇不二,隔年袁世凯就将王怀庆提升为北洋常备军第一镇马一标标统。在袁世凯麾下,王怀庆奋勇如前,于1905年率军镇压直隶境内砍刀会,又以“剿匪”有功,晋升北洋新军协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后,王怀庆先任蓟榆镇守使,后任多伦镇守使,除了平叛外蒙叛军有功,据说王怀庆还曾为袁世凯秘密寻找过传国玉玺,因此,袁世凯对他宠爱有加。袁世凯死后,北洋皖、直、奉各派系纷争不断,王怀庆凭借自己忠诚不二,誓死效忠北洋政府的人格,且低调行事,从不逞强,更不做得罪人的事。所以得以在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中,闪转腾挪,屹立不倒。他是北洋军阀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将军之一。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天津很快沦陷。王怀庆回原籍宁晋县居住。日本侵略军继而占领涿州、保定、石家庄、邯郸等地。为了进一步掠夺华北的资源,日军制定了《华北各铁路运营纲要》,拟委任王怀庆担任平汉铁路治安军总司令。王怀庆保持了老北洋的气节,绝不落水当汉奸,借故推辞。日本人见这个老北洋不肯为他们效忠,竟然将王怀庆藏在老家的珍宝洗劫一空。王怀庆受此打击,从此精神失常,多年卧床不起。1953年病死于天津。
据传,王怀庆一生有两个怪癖,一是带兵用人非老实人不用,挑兵从来不要市井之辈,独喜欢手上有茧,脚上有屎的,照他的话说,没有花花肠子,才有铁桶阵。擢升官佐,“不打不骂不升官”。这一套,王怀庆是从淮军那里学来的,李鸿章当年对待他那些老粗部下就是如此,打骂是器重,是考验,骂的越凶,打的越狠,官升的越快。二是,王怀庆有个“马桶将军”的绰号。王怀庆的官邸很特殊,厕所比办公室装饰的都豪华。他的办公桌后边放的不是座椅,而是一只硕大的、上面写着斗大“王”字的烫金红漆马桶,无论行军打仗,还是居家办公,他的身边总不能少了马桶,他的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马桶上度过。他常对人说,“我没有马,没有炮都行,就是不能没有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