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百泉复涌 邢台振兴

日期:11-11
字号:
版面:04 纵论       上一篇    下一篇

11月7日上午,邢台日报社举办以“百泉复涌,邢台振兴”为主题的邢州文化座谈会。

此次座谈会共邀请了7名邢台知名学者,分别是:张英林,市百泉生态保护研究促进会会长;苗庭宽,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姚卫国,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石从枝,邢台博物馆馆长;张延辉,河北建顷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国勇,市文物保护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千琳勃,邢台学院资环学院综合办主任。座谈会上,7名学者围绕“百泉复涌”这一话题,从各种角度论证了邢台与“泉”的不解之缘。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侯东杰/文 霍红军/图

寄语家乡

周和平(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

邢台百泉形成于大约一亿年前燕山造山运动时期。这片地区泉湖星罗棋布,孕育了邢台主城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相传“黄帝凿井,聚民为邑”,邢字即“井邑”二字合写而成。邢台因泉而城,因泉而美,因泉而活,因泉而兴。早在北宋咸平年间,即在达活泉建亭、植柳,与银泉相映,“为一郡之胜”。元代乡贤郭守敬曾在此开渠引泉,灌溉农田,通舟行楫。古邢台八景中的达活名泉、柳溪春涨、鸳水灵井、玉泉夕照,均因泉而名。邢台人民对泉有着独特的情感。进入新时期以来,邢台把生态环境修复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邢台市委将“太行泉城、美丽邢台”作为发展目标,既符合天时地利,又顺乎民意,百泉复涌正是治理的成果。期待百泉让城市更美好,美丽邢台让人民更幸福。

尧山壁(著名作家)

邢台百泉断流近四十年,如今稳定复涌。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环境改善的问题,更要放到整个邢台建城史,乃至河北发展史上看待。“百泉复涌”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在长达数千年,漫长的邢台地区发展史上,泉水长期伴随邢台,位于邢台中部的大陆泽长期是华北最大的湖泊。水、泉水、湖水塑造了邢台的交通分布、城市环境、农耕类型、文化气质。我们几乎可以从任何一类文化现象中找寻到泉水对邢台文化的影响。对邢台百泉生态的保护就是对邢台传统历史文化的呵护。

郑一民(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纵览全国,以泉水为城市名片的不在少数,但像邢台这样,有悠久的泉水文化,有丰沛的泉水系统,有连续的泉水记忆的城市却不多。从地名来源来说,邢台之邢字亦是来源于“井邑”,即与泉水密切相关。如此说来,邢台的百泉生态在国内是独一份的。从遥远的三皇五帝上古时期到如今的“百泉复涌”,从井方到邢台,今天邢台用百泉来塑造城市新形象,是重新回到了城市发展的主流文化上,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不能因为四十年的泉水空白而遗忘数千年的泉水滋养。邢台百泉生态得以恢复,是对这座城市肇始的遥远呼应。梳理这个特色的历史脉络,抓住这个必然的发展机遇,邢台的城市形象会得到跃升。

张英林

邢台日报社聚焦“邢州文化”,思路十分具有前瞻性。做好这一重大专题,今后建议主要突出四个字——古、奇、旧、短。

张英林重点介绍了百泉的前世今生,《尚书·禹贡》和《诗经·邶风·泉水》中所描述的地方,极有可能就是在邢台。他认为,百泉不只是现在的百泉湖,而是邢台所有泉水的统称。对市区而言,百泉(河)和达活泉(河)是两条最重要的河流。其中,百泉(河)历史上重点是用来发展农业,达活泉(河)则重点是服务城市生活。今后,对“百泉复涌”的报道,建议南北兼顾,“北说达活泉,南说百泉”。

另外,水利部公布的第一批12位“历史治水名人”中,有3位与邢台有关系,分别是:大禹、唐朝龙岗县令姜师度、郭守敬,值得重点挖掘报道。

苗庭宽

建议邢台日报社今后“瞄准一个点,打好散射”,“一个点”就是百泉复涌,“散射”就是它的过去、现在、未来。展现“旧闻”的时候,除了报道它的历史价值,还要给人以全新的感觉。文化报道可以有争论,允许争鸣,不要轻易下结论,一些民间传说可以适当放大。

下一步,建议把“百泉复涌”打造成邢台一个标签,以水养市、以文润市。因为,“百泉复涌”代表过去,反映未来,同时还展示邢台的“城市个性”。邢台因山得水、因水得泉、因泉得井、聚井成邑、有邑成市。

另外,建议重点挖掘先商文化,可以追踪报道考古新发现。

姚卫国

建议邢台日报社下一步更加突出地方性,突出邢台特性,做好社会导向。

他重点从《说文解字》和文物藏品中,阐释了邢台可能就是“泉”的故乡。泉字的起始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但据种种史料、文物佐证,“泉”字有可能最早就是出现在邢台。首先是因为地理特征出现了泉,随后人们记录了泉的位置,进而创造了泉的符号。这个过程,不仅是对“泉”的记录,也是对邢台的水文、社会生活的记录。

石从枝

邢台日报社的转型是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创新,才会越来越有生命力。建议下一步,加大邢台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报道,突出地方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

她重点介绍了邢台的几张亮点文化符号。首先,邢台是重要的先商文化发源地之一,是商朝中期的一个重要都城。我省已经开始对邢台商文化进行专题研究,由省文旅厅厅长和宋华英市长担任组长,可以说这是一个大事件。其次,应该对妇妌进行重点挖掘、宣传,她是司母戊方鼎的主人。再次,应该对邢侯进行重点挖掘、宣传,目前邢侯具体有几代,都还无从考证。另外,很多邢台历史名人也对中国、甚至对世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比如,刘秉忠与北京中轴线。

张延辉

邢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可以说邢台很了不起,应该努力让邢台文化“显象化”。建议下一步报道多做横向比较,突出邢台特色,同时,多打造服务于文旅的产品。希望邢台日报社今后的新闻作品,能够有深度、有粘性、更生动、更形象。

“上古因泉设邑,当今以泉兴城。”“太行泉城”就是一个很好的城市名片,它融合了3个核心元素,山(太行山)、泉(水)、城。他认为,在泉文化挖掘、打造中,应该进一步发散思维。比如,可以重点关注银沙泉、飞龙泉、月亮泉等泉水。

另外,也不要孤立邢台的“台文化”。

张国勇

邢台日报社准备重点关注“邢州文化”,不仅是报纸的转型、发展,更是体现出了报社的文化担当。报社不仅只是记录时代,还应该在推动时代发展中作出应有贡献。

他认为,邢台与水、与泉,有着不解之缘。下一步,在挖掘和报道中,应该深化3个联系。首先,深化与历史的联系,继续大力发觉历史遗存,让历史遗存成为强力支撑。其次,深化与现实的联系,找到遗存之后,还应修复、利用,或者做出研究成果。最后,深化与未来的联系,“太行泉城”这张名片一定要一以贯之。

千琳勃

“百泉复涌”绝对称得上是邢台当今时代的一件大事,不过,感觉历史资料、作品较多,而新时代的作品很少。

他建议,下一步,可以由报社搭台,多举办各种以“泉”为主题的诗歌、摄影等比赛,进一步展现宣传百泉、宣传邢台。同时,争取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入选中小学课本,让“太行泉城”“百泉复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