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功成身退”的尧山县

日期:11-08
字号:
版面:06 邢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南城门上的匾额

尧山中学院内的古柏

考古队员展示“柏人”陶片

宣务山石碑

杨宣碑碑额

外地的朋友可能不知道,隆尧有两个“尧山”,一个是地质意义上的“山”,一个是社会意义上的城邑、聚落。下面重点说的是后一个。

尧山从唐代天宝元年(742年)到1947年,一直都是一座县城。金世宗大定年间,改尧山县为唐山县。1928年,复改名尧山。1947年与隆平县合并,县治定在原隆平城,改其名为“隆尧”。

隆尧已经算不得大县,只有它一半大小的尧山县,只能算是“蕞尔小县”。它的县城,如果不算附城的话,城垣仅有3里,妥妥的“弹丸之地”。但要说起它的来历,绝对惊落一地的眼球。因为它的“前身”,乃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二大城市,鼎鼎大名的——柏人城!

西汉时,柏人成为一个县。唐朝天宝元年一场大水,迫使县治东迁。新址北侧有山,因为尧帝在这里治水,试舜,“山以尧名”,因名尧山。县城新址位于尧山之阳,“邑以山名”,亦名为“尧山”。

从天宝元年到现在的1280多年里,尧山县城历经灾难,建了毁,毁了建,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但即使仅余的一鳞半爪,也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据县志记载,最初的尧山城周长只有3里,金代扩建为8里。元末知县齐光祖,担心城旷人少,抵挡不住汹涌而来的红巾军,下令收缩到东南角,城垣仅余3里。明成化到崇祯年间,城池加高加广,甓内墙,益重门,建南北城楼和四座角楼,但“基域未拓”。南北两座城门:南曰“迎薰”,北曰“拱辰”。北门先在正北,后挪到西北,改匾额为“乾元资始”,1938年又改回正北。

因为城圈狭小,聚居城外的人越来越多,嘉靖年间知县盛鼎在南门外筑附城,宽度与内城相当,长度倍之,高度减半。顺治5年(1648年)泜河泛滥,附城墙垣十坏八九。康熙十年(1671年),知县孙缵重建,“复立三门”。到了光绪年间,“附城俱圮,唯土垒基址尚存”。

内城,就是现在的尧北里;附城,就是现在的尧南关;县志提到的东南关,疑是现在的尧东庄。

相对于附城,内城城墙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起码在抗战期间尚属完备,面临日寇的猛烈进攻,发挥了它们应有的防卫功能。随着战争的结束和城镇的发展,才开始逐渐损毁。

城墙西北角,原来县衙、文庙、城隍庙所在的地方,先是兴办“滏西联师”,后来改为中学,校名几经更改。1976年我在这里上高中的时候,第一年还是“隆尧二中”,第二年就成了“隆尧一中”。

当时的校门口,东西两侧各有一棵古槐。《邢台古树名木》介绍,两棵槐树为天宝年间衙门初建时所栽,距今1200多年,可惜现在只余东侧一棵。每次瞻仰它们,那抗雷电而不屈的雄姿,迎风雨而从容的气度,伤痕累累也要高举大纛的毅力,仅余树皮还要遗泽后人的精神,总是使我耸然动容。

再往前走,东边有一通抗战烈士纪念碑,碑额有四个大字“永垂不朽”,碑阳为“尧山县抗战烈士殉国纪念碑”,碑阴有“民族英雄”几个大字,并刻有尧山县抗战烈士名单。这通石碑,现在保存在隆尧碑刻馆。

甬路西边曾经是一排排的瓦房,院落里散布着数棵阅尽沧桑的侧柏,最大的一棵接近800岁,最“年轻”的一棵,也有420多岁。它们扎根在文庙之前,把人们对文化的敬畏、探求、传承与发扬,看得清清楚楚,记得明明白白。

穿过几排平房,可以看到一座当年遗留下来的城隍庙亭。该亭原为城隍庙的附属建筑,呈方形,四角为方形石柱,布瓦歇山顶,五彩如意斗拱,有一种轻盈欲飞之感。亭子建在石台基上,有台阶可供上下。南面二柱有阳刻楹联,北面二柱有阴刻楹联,左下阴刻“乙酉拔贡贾天球敬题”。

47年前我上高中的时候,操场的西侧和北侧,都是厚实的古城墙。从内侧攀爬上去,站在宽阔的城墙顶上,东望尧北里鳞次栉比的民房,西望连绵起伏的太行,北边隔着泜河,则是平地高标的尧山。由于泜河的冲积和大风的搬运,城墙西北面已被淤埋大半。

就在城墙以西50米的沙地上,淤埋着一根巨型石柱。石柱为青石质八棱体,当时地表以上约有3米,顶部浮雕蟠龙,东西各有一个方形卯孔。浮雕的细节都已风化,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有人推测它为北朝至盛唐间的作品。

当时我们手拉手测量石柱的周长,仰望着高高的石柱顶端,心里实在纳闷儿:这根石柱到底有多长呢?古人是怎样雕凿出如此巨大的整体石柱?在缺乏起重和运输机械的情况下,又是怎样从山上运到这里?用它做支撑的建筑物该是何等得巍峨壮观?

我个人认为,这根巨大的石柱,它所显示的工艺水平和文物价值,不亚于赵州桥。它所撑起的,不仅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物,更是尧乡人民的无穷智慧,以及唐尧大地上厚重的文化风貌。

不信,您且站在城墙顶端,向着四周眺望一番。

东北方向2里、北方4里,分别是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的故里汪家庄(今郭园村)和柴家庄(今山南村)。民谚:“两山夹一川,不出皇帝出神仙。”人们对于尧山泜水和两位皇帝的感情,骨子里是对家乡的自豪与热爱。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灾害频仍,人们仍然信心百倍地坚守着、建设着,永不气馁;面临外族入侵,人们奋起抵抗,寸土不让!

过山南村再往北,就是尧山、宣务山。这里曾有尧舜禹的遗迹,是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圣山;这里曾有隆胜寺、千佛殿、彦琮墓,是善男信女心目中的神山;这里异峰突起,钟灵毓秀,是唐尧大地上的龙脉,是尧山文化的坐标,也是尧乡人民的精神家园。

再往西一点,尧山余脉藏而微露,就是赫赫有名的夫子冈(一名孔冈)。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四处奔走,试图挽狂澜于既倒。传说他和弟子们渡过泜水时,一不小心,携带的书籍被河水浸湿了。他们上岸后来到尧山脚下的一座小丘上歇息,发现这里的石头五颜六色,闪闪发光,于是就把书籍摆在上面晾晒。之后,人们就把他们晒书的地方叫做“晒书台”或者“曝书台”。“尧山八景”之一的“孔冈遗文”,就是由此而来。

往西6里,是干言村。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从《诗经》里走出来的村庄。干言村因干言岗而得名,王跃山等位先生,经过考察研究,做出结论:干言岗就是“轩辕之丘”,上古时期黄帝曾经生活、战斗在这里。此地又是春秋卫女归宁途中住宿、饮饯的地方。《诗经·邶风·泉水》就是歌咏卫女过干言时油然而生的思亲之情。在儒家经典独霸天下的时代,文人墨客造访干言者络绎不绝,留下了大量的吟咏之作。

城西12里的亦城村,就是柏人旧址。

柏人城自公元前635到前624年建城算起,至唐天宝元年淹废为止,这座繁华古城存在了1300余年。县城东迁以后,这里历经1200余年的时光侵蚀,至今仍能看到田野上势如卧龙的土筑城墙。城墙上,一根根纴木朽掉后留下的洞眼,仿佛要把2600多年的文化密码,透露给一拨又一拨的访客。

2013年,柏人城遗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柏人城正在进行着第五次考古发掘。一面面整齐的坑壁上,暴露出树木年轮般的文化层。水井、灶台、陶鬲,让人仿佛看到岁月静好的平和与温馨;锈迹斑斑的青铜箭簇,让人仿佛听到时空那头传来的人喊马嘶。

城东6里西河村有杨宣碑,被康有为叹为“精能”“精美”“精绝”,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现在隆尧碑刻馆碑廊里位列第一。

城西18里的西良村,樊腾凤抗清失败后,隐于地窖,潜心著述,终成《五方元音》。强权的力量,把他压制到地表之下;文化的力量,却把他托举到高山之巅。

尧山,这个地图上的“蕞尔小县”,居然分布着如此密集的文物古迹,有着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其魅力和影响,远远突破了空间范围和时间界限。哪怕它作为一个“县”已经“功成身退”,但它曾经的“文化大县”形象,犹如地质意义上的“尧山”一样,高高隆起,令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