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唢呐吹奏美山乡

日期:11-01
字号:
版面:11 听泉       上一篇    下一篇

农村人最喜爱听山乡唢呐吹歌,曲调动听优美,它既有古老传统音乐旋律,又有当今喜庆欢快的节奏,它红遍山乡,流广都市。在太行山东麓的沙河中部丘陵一带,长期活跃着一支支业余唢呐娱乐班(农村称他们吹嘀嗒队、吹鼓手),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拿起唢呐能吹歌,放下唢呐会种田,他们生长在农村,服务于农民,为发展、繁荣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继承古老唢呐吹歌传统,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农村唢呐娱乐班是农村个人自发组织,唢呐吹手大部分是祖传,人员组成以本村亲朋好友为主,外村搭班为辅,每班6—9人不等,成员分工大嘀、二嘀、小嘀(当地人称唢呐为嘀嗒,唢呐分高中低音,嘀杆分长中短),笙(捧笙),一笙、二笙,二胡、笛子,铜鼓、铜锣、铜钹(武场),有的班儿还带唱戏、唱歌的女助演。成员都是一专多能,会吹、会敲、会唱,哪个位置缺人,就顶上干哪行。农村唢呐娱乐班过去主要服务对象是为农村丧事吹奏,烘托热闹气氛。除此之外,逢年过节、民间表演、企业门店开张、村里重大活动等吹奏助兴娱乐。

过去老辈子唢呐娱乐班人员缺少文化,不懂音乐知识,不会识音谱,学徒全靠师傅口传身教死记硬背,凭耳朵听音辩调,然后在唢呐孔眼上用手指摸索音调试吹。从学徒到出师,需要几年的苦练功夫。我们邻村后石岗村有一唢呐娱乐班,上继下传几代人,人才辈出,经久不衰,夏天学徒们跑到村边的打谷场上,上到房屋顶上边乘凉,边练习吹唢呐,邻村百姓听得清清楚楚。冬天他们找一个空闲僻静的暖和地方,一练就是大半天。从前学习吹唢呐,师傅要求很严格,吃饭不能吃的太饱,练习时腰带要束紧,憋足底气。学徒们一时没按师傅的要领吹,师傅的嘀把子就落在了头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青年人有文化会识谱,有的还到专业唢呐音乐学校学习深造。过去娱乐班没有女吹鼓手,女人参加娱乐班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情,改革开放后,有许多农村女青年喜欢唢呐音乐艺术,主动参加唢呐娱乐班,她们双手握起大嘀(唢呐),吹得有板有眼,热火朝天,深受群众的欢迎。

娱乐班的主要乐器是唢呐(嘀嗒),唢呐管身为木制作,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它的发音高亢、嘹亮、音质优美动听。唢呐,公元3世纪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在金、元时期传到中原地区。明代武将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明代王磐在《朝天子·咏喇叭》中这样写道:“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大。空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辩什么真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主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它既是“小乐器”,又是戏剧、歌舞、隆重场合的“台柱子”。它配合其它乐器,显现出自己独特的音乐魅力,在大型舞台艺术重点音乐段起到画龙点睛、一音托千斤的作用,唢呐已成为离不开的重要乐器。

小时候最爱看村里办丧事娱乐班吹唢呐,出殡的头天下午娱乐班就赶到事主处,用一块布临时搭建一个简易凉棚,搬两张桌子、板凳,冬天烧一大树根疙瘩取暖,有的丧主为了热闹请来好几班,管事的派一位上年岁的老者照看娱乐班。娱乐班一到就准备为逝者来上祭的亲戚迎祭转街吹奏,晚上是最热闹的时候,吃过晚饭,娱乐班就摆开了“架势”,当前来看热闹的人多时,娱乐班为显示自己班的人马和吹奏实力,拿出高超吹奏艺术,大嘀、二嘀、小嘀一起上,吹得震天动地,音飘八方,吹一会儿热闹曲调把人们吸引过来后,再转入正轨,有的班吹古戏,有的班吹歌曲,大嘀高音,二嘀中平音,小嘀细音,捧笙嗡嗡的温和音跟随伴奏,一台动听入耳的唢呐让看热闹的百姓大饱耳福。

过去农村实行土葬时,娱乐班是一个十分吃香的职业。现在农村响应政府号召殡葬改革,农村和城里一样实行火葬,娱乐班服务“白事”少了,不过整天还是不着闲,因为老百姓喜欢他们,农民文化娱乐离不开他们,农村娱乐文化活动、民艺汇演、企业开张、庙会等都离不开他们。隔段时间没听到唢呐声,山乡人还不断念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