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现代保健报

妙手消除“颅”患 信任成就“新生”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16 特别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太感谢张主任团队了!本来都做好开大刀的准备,现在不仅恢复快,还不用担心复发,终于能正常生活了!”出院时,36岁的小刘握着西安市红会医院南院区神经外科张治国主任医师的手,激动得声音有些哽咽。

  从铜川辗转而来时,他因头部外伤引发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已压迫脑组织,中线结构明显移位,而如今,他不仅能自主行走,日常生活能力也基本恢复——这场“重生”,源于医生对创新技术的大胆探索,更源于医患之间毫无保留的信任。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常被称作颅内“隐形杀手”,多数由轻微头部外伤引发,却在伤后1-3 个月才进入发病高峰。中老年群体是高发人群,但年轻患者一旦发病,若血肿量大、占位效应重,对生活与工作的影响更为深远。小刘最初出现持续头痛、肢体无力时,并未立刻联想到此前的头部外伤,直到症状加重前往当地医院,才被诊断为右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若不及时干预,不仅症状将持续加重,且术后复发将对其工作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当地医生给出的方案是传统开刀手术。

  “当时家里特别慌,他才36岁,上有老下有小,要是手术创伤大、术后再复发,往后的日子可怎么办?”小刘的家属回忆说。经朋友推荐得知西安红会医院在微创神经外科领域有特色优势后,他们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赶来。

  接诊的张治国主任医师团队没有急于定下手术方案,而是反复研究影像资料,细致评估小刘的病情:年轻患者对术后恢复要求高,且传统治疗手段存在10%~20% 的复发率,若单纯采用钻孔引流或开颅血肿清除,虽能暂时清除血肿,却无法从根源解决脑膜中动脉慢性渗血的问题,“相当于只处理了‘结果’,没堵住‘源头’”。

  能不能为小刘量身定制一套“既快速解除压迫,又降低复发风险”的方案?团队将目光投向了脑膜中动脉栓塞术——这是近年来国内由华山医院牵头探索的新技术,通过阻断出血血管的血流,让血肿包膜逐渐萎缩,从根源减少血肿进展与复发,且无需开颅,仅需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即可完成。但在西北区域,将这项技术与钻孔引流联合用于年轻患者的临床实践并不多,属于前沿探索范畴。

  “我们想的不是‘循规蹈矩不出错’,而是‘怎么对患者最有利’。”张治国主任医师向家属详细解释:先通过钻孔引流快速清除现有血肿,缓解颅内压迫,再用脑膜中动脉栓塞术阻断出血源头,相当于“双保险”,既能解决当下的危机,又能把未来复发的概率降到最低。

  可创新方案也意味着需要患者更大的信任——毕竟传统手术虽有不足,却是经过多年验证的成熟方式,而联合术式还在探索阶段。

  让团队意外的是,家属听完方案后,几乎没有犹豫:“我们查过资料,也相信你们的专业,你们放开手脚干,我们100%信任!”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给了医生“放手一搏”的底气。

  手术是在医院既能做微创介入手术、又能做传统开刀手术的复合手术室进行的,历时约1小时,过程十分顺利:微导管沿着血管精准导航至硬脑膜中动脉,栓塞剂成功堵塞出血主干及分支;同时,钻孔引流高效清除了颅内血肿。术后第二天,小刘的头痛就明显缓解,肢体肌力逐步恢复;复查影像显示,血肿显著吸收,脑组织受压情况得到有效改善。通过血管介入技术,将主要供血的脑膜中动脉进行栓塞,能够阻断炎性组织的供血,从而极大地降低血肿的复发率,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以前总听说医生和患者是‘战友’,这次才算真正体会到。”患者小刘出院前特意写下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感激。脑膜中动脉栓塞术的创新应用,是西安市红会医院紧跟医学前沿、坚持“患者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作为在西北较早将脑膜中动脉栓塞技术用于临床的医院,科室在脑肿瘤、脑血管病、颅脑损伤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在微创神经外科方向不断突破,就是为了让更多患者避开传统手术的创伤与风险。

  张治国主任医师特别提醒,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被误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或普通头痛,若头部外伤后出现持续头痛、反应变慢、一侧肢体无力或步态不稳,务必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通过头部CT 即可明确诊断。提醒老人头部发生磕碰后,即使当时CT显示正常,一个月至两个月内出现以下症状也要立即就医:越来越重的头痛;突然变“糊涂”,说话颠三倒四;一边手脚无力,甚至小便失禁。现在,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类手术可以微创完成,恢复快,患者不要因为害怕而耽误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是基础,而医患之间的信任与配合,往往能让治疗方案发挥最大作用——就像小刘的经历,医生的胆大心细遇上患者的全然信任,最终成就了一场圆满的“新生”。

  本报记者 刘颖艳

  专家名片

  张治国 西安市红会医院神经外科(南院区)负责人,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原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微创手术组组长、垂体瘤及脑肿瘤专业组负责人。擅长神经微创技术尤其是神经内镜技术、神经显微技术、神经介入技术,治疗神经外科难度较大的颅底病变,如脑肿瘤;功能性脑疾病如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脊髓电刺激治疗如顽固性疼痛、脊髓损伤、昏迷促醒、肌张力障碍、糖尿病足等;脊柱脊髓疾病、外周神经疾病以及脑血管病、脑外伤、脑积水、脑脊液鼻漏等。年独立完成神经外科三、四级手术400余台。开展国际首例神经外科创新新技术2项。曾获得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手术比赛全国冠军、亚军,获“平安中国好医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