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门市五邑中医院 尹洁贞
骨折恢复好比修复受损房屋,只靠“停工等待”,不仅可能延长恢复时间,还可能留下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后遗症。中医骨伤科传承千年,讲究“内外兼修”的护理智慧,能有效帮助骨伤恢复,今天就带您了解骨折后除静养外的科学护理方法。
中医眼里的骨折
不只是骨头断了
西医认为骨折是骨的连续性中断,治疗核心是复位、固定、康复锻炼;但在中医看来,骨折是“筋骨皮肉俱伤”,还会影响体内气血运行。中医有“跌打损伤,皆瘀血在内而不散也”的说法,骨折后局部气血瘀滞,如同水管堵塞,营养送不到受伤骨头,废物排不出去,恢复自然变慢。
更关键的是,中医强调“筋与骨相濡以沫”——筋(肌肉、肌腱、韧带)是骨头的“保护伞”和“传送带”,骨头断裂时筋也会受损。若只养骨头不护筋,等骨头愈合,筋可能已粘连、萎缩,届时抬胳膊、走路都会受影响。因此,中医骨伤护理从始至终都注重“调气血、养筋骨、通经络”,追求身体整体恢复平衡。
外治有妙招
让受伤部位舒舒服服长骨头
一、中药外敷:给骨头“敷营养面膜”。骨折初期(1-2周),受伤部位又肿又疼,中医会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外敷,如将当归、红花、乳香、没药研磨成粉,加黄酒或凡士林调成药膏敷在肿胀处,这些药材能疏通局部气血,消散瘀血,减轻肿痛。
到了中期(2-4周),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就换成“接骨续筋”的药方,加入骨碎补、续断、自然铜等“接骨要药”,为骨头愈合提供“营养”,助力骨痂生长。需注意,外敷前要确保皮肤无破损,若有伤口或中药过敏,需及时调整方案。
二、手法按摩:给筋肉“松绑”,避免“生锈”。骨折后长期固定,肌肉易萎缩、关节会像生锈零件般僵硬。中医手法按摩讲究“轻手法、避患处”:比如胳膊骨折,医生会按摩手腕、肩膀等未受伤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固定松动后,再轻按受伤部位周围肌肉,防止粘连。
三、夹板固定:比石膏更“灵活”的“支撑架”。说起骨折固定,多数人先想到石膏,但中医常用的夹板固定更具优势。夹板多由柳木、杉木制成,轻便有弹性,还能根据骨折部位形状调整弧度,再用绷带松紧适宜地固定。
石膏固定后完全不能动,而夹板会预留一定活动空间,医生还会根据肿胀消退情况调整绷带松紧,避免固定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比如小腿骨折用夹板固定后,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轻活动脚踝,既不影响骨头愈合,又能防止脚踝僵硬。不过夹板固定后也不能随意动,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调整。
内调是关键
一、初期(1-2周):先“通”后“补”,忌油腻。骨折初期瘀血未散,若立刻吃大鱼大肉,易加重瘀血堵塞,影响恢复。此时饮食以“清淡、活血”为主,比如当归川芎煮鸡蛋、冬瓜排骨汤(少放油)、红豆薏米粥,既能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又能助力瘀血消散。
需避开辛辣、油腻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活血化瘀药材也不能过量,孕妇、有出血倾向者用红花、桃仁前务必咨询医生。
二、中期(2-4周):补“钙”更要补“气血”。这一阶段肿胀消退,骨头开始长骨痂,需要更多营养。很多人会大量补钙,但中医认为“血能养骨”,光补钙不够,还得补气血。可多吃鸡肉、牛肉、菠菜、红枣等富含蛋白质和铁质的食物,也可用黄芪、党参炖鸡汤,黄芪补气、党参健脾,能帮脾胃更好吸收营养,输送到骨头。
三、后期(4周后):补“肾”强骨,兼顾功能恢复。骨头快愈合时,要重点补“肾”,因为“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可吃黑芝麻、核桃、黑豆等补肾食物,也能用杜仲、枸杞子煮水喝,杜仲能补肝肾、强筋骨,适合骨折后期。
此时饮食还需兼顾关节和肌肉恢复,比如适量吃猪蹄、银耳补充胶原蛋白,帮助修复肌腱韧带。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做关节屈伸动作,让骨头和筋肉更协调。
避开这些坑
一、误区一:“一动不动”才好得快。不少人骨折后不敢动,连手指、脚趾都不敢弯,结果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其实在医生指导下,早期做“小范围活动”有益,比如手指骨折固定后轻活动手腕,下肢骨折做“勾脚”动作,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但切忌盲目乱动,比如初期就负重走路,易导致骨头移位。
二、误区二:盲目“大补”,大量饮用骨头汤。很多家庭骨折后会炖骨头汤,觉得“以形补形”,但骨头汤脂肪多、钙少,喝多了不仅补不了钙,还易长胖、消化不良。补钙不如多喝牛奶、豆制品,补气血不如吃瘦肉、鸡蛋,搭配中药调理效果更佳。
三、误区三:忽视“情志调节”,过度焦虑。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情绪不好会影响气血运行,进而延缓骨折恢复。很多人因担心恢复不佳而长期焦虑,导致饮食、睡眠受影响,恢复自然随之变慢。可多和家人朋友沟通,或听舒缓音乐,保持心情舒畅,让身体在“放松”状态下恢复。
骨折恢复不能急于求成,只要方法得当,配合耐心和坚持,骨折后的身体不仅能“长好”,还能恢复得更结实,重新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