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现代保健报

痛经不再怕!艾灸穴位,轻松告别生理期烦恼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14 中医中药       上一篇    下一篇

  文/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傅设丽

  痛经是普遍困扰女性的生理问题,往往在经期来临时,让不少女性饱受腹部绞痛、沉重感及腰背酸痛等折磨,极大地降低了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日常工作和学习。近年来,随着传统中医药的复苏与流行,艾灸这一蕴含深厚底蕴的中医疗法,正逐渐成为众多女性缓解痛经的新选择。

  痛经原因

  中医认为痛经是一种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可以归纳为四大范畴。情志失衡:忧、悲、怒等因素导致的气机凝滞,瘀血不通,从而导致痛经;寒湿凝滞:月经期间受凉或是吃太多的生寒食物,寒湿入体,造成气血不通,引发痛经;气血亏虚:身体衰弱或经期大量出血,导致经络血液供应不足且运行受阻,从而引发痛经。湿热下注:月经期间吃了太多的刺激性食物或是不注意个人卫生,导致了体内的湿气或是毒素变成了热毒,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从而导致了痛经。四个证型虽然各有差异,但都有一个“不通则痛”的共同发病机制。气血充足,血液流通顺畅,就不会有疼痛的感觉。相反,气血不足、运行不畅,就会出现痛经。

  艾灸原理

  经络调理,作为中医智慧的瑰宝,构成了艾灸疗法的理论基石。选用艾草作为灸疗的媒介,得益于其卓越的温煦经络之效。艾草燃烧释放的温热能量,促使肌肤微血管舒张,加速血液与淋巴液循环,有效舒缓肌肉紧张,加快局部组织新陈代谢,促进体内炎症等病理产物消散。更进一步,艾灸还能助力药物渗透,同时调节大脑皮层活动,减轻神经兴奋度,发挥镇痛奇效。施灸于精准穴位,首要功效在于激活穴位潜能,激发经络之气,调动全身经脉的运作,强化气血运行与阴阳平衡。艾灸的热力可微妙调整局部气血,艾草燃烧释放的抗氧化物质会贴附于穴位肌肤,与相关药物成分协同,借由灸热深层渗透,从而倍增药效、促进吸收。

  艾灸在痛经中的运用

  艾灸的关键穴位分布于四大区域及两大特效穴。关元区囊括中极、气海、关元三穴,同属任脉,其中中极与关元为足三阴与任脉交汇之所,艾灸此三穴,可调畅相关经脉气血,气海益肾散寒,关元培元固本、温阳通络,共筑痛经治疗之基。命门区,督脉之所在,横贯足少阴肾经,艾灸此区,温肾壮阳,益气通络,缓解疼痛。八髎区,盆腔神经血管之汇集,气血调节之枢纽,艾灸温通督、冲、任三脉,是痛经治疗的常用靶点。加之血海、三阴交二穴,通经活血、化瘀止痛,艾灸调理冲任、温暖经络,效果斐然。

  实际操作中,艾灸特定穴位约10分钟即可迅速缓解疼痛,持续30分钟或可完全消除痛感。随后,以元胡粉或桃仁粉等敷贴穴位6至8小时,巩固疗效。单独灸治腹部或背部穴位即见成效,以温热舒适而不灼伤为度。连续治疗五日,下次经前3至5天再行灸治,三个月为一完整疗程。治疗期间,需保证充足休息,避免生冷食物,注重腹部保暖。痛经严重者,腹背同灸,疗效更为显著。

  艾灸护理指南

  治疗前,向患者详尽阐述艾灸的治疗原理、操作步骤及预期效果,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这不仅能帮助患者打消疑虑和恐惧,还能促使她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治疗中来。

  艾灸操作过程中,我们需使用屏风等物品妥善遮挡患者,全力保障其个人隐私不受侵犯。随后,引导患者采取平卧位,并适度露出下腹部。此时,点燃的艾条会被稳妥地安置在艾灸盒内,再放置于下腹部对应的穴位之上。在此阶段,温度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务必使患者感受到恰到好处的温热,既舒适又能耐受,同时局部皮肤呈现微红状态。艾灸期间,我们需全神贯注地观察患者的局部皮肤反应及整体身体状况。艾灰一旦燃尽,需迅速清理,并适时调整艾条的高度,以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同时,持续询问患者对热度的主观感受,严格预防皮肤烫伤的发生。

  艾灸疗法在缓解痛经方面,以其独特的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功效而著称,这是经过漫长岁月验证的中医疗法。然而,它并非无所不能的“万能药”,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性化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