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 郑敏娟
作为人体“尿液储存站”,膀胱承载着重要代谢功能,而泌尿系统疾病一般都与日常护理不当相关。本文就来拆解膀胱护理的常见误区,用科学知识帮你避开“养生雷区”。
误区一: 多喝水=狂灌水
喝得越多越护膀胱?
“多喝水能稀释尿液,减少对膀胱黏膜的刺激”——这个说法本身没错,但很多人把多喝水理解成短时间猛灌水,反而给膀胱添了负担。
有人听说多喝水护膀胱提高新陈代谢,于是每天早晚端着杯子不停地喝水,结果没过多久就出现尿频、小腹坠胀。去医院检查后才知道:膀胱容量约350-500毫升,短时间大量饮水会让膀胱过度充盈,长期可能损伤膀胱肌肉,导致排尿无力。
正确做法:“少量多次”才是关键。成年人每日推荐饮水量1500-2000毫升(约7-8杯),无需一次性喝完,建议每次150-200毫升,间隔30-60分钟;其次是睡前1-2小时要少喝水,减少夜间起夜对膀胱的刺激;运动后、天热时可适当加量,但仍需“少量多次”,别让膀胱超负荷。
误区二:尿频就是肾虚
得靠补品调理?
刚喝完水就想上厕所,是不是肾虚了?每晚起夜两三次,是不是肾虚得补补?部分人把尿频与肾虚画等号,盲目进补,却忽略了背后真正的健康问题。
小李正值壮年,最近突然开始频繁上厕所,怀疑自己是不是肾虚尿频了,便买了一堆补肾冲剂。半个月后,症状不但没有缓解还出现了尿痛,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是慢性尿路感染,盲目进补延误了治疗。
真相:尿频可能是以下这些原因,不要盲目补肾。
生理性尿频:饮水多、精神紧张、喝了咖啡/浓茶等利尿饮品导致,通过调整习惯即可缓解;
病理性尿频:尿路感染、膀胱过度活动症、男性前列腺炎、糖尿病等导致,需针对性治疗,而非依赖补品;
若尿频伴随尿痛、尿急、尿液浑浊、发热,或持续超1周,一定要及时就医,通过尿常规、泌尿系超声明确病因,别让“补肾”耽误病情。
误区三:憋尿是锻炼忍耐力
偶尔憋一憋没关系?
开会时想上厕所,只能拼命憋到散会;开车回家堵车了,憋一憋是没办法。很多人觉得憋尿只是小事情,却不知这样对膀胱的伤害其实远超想象。
为什么憋尿会伤害膀胱?
短期憋尿:膀胱充盈时,尿液可能反流回输尿管,增加尿路感染、肾盂肾炎风险;
长期憋尿:膀胱肌肉长期紧张,会逐渐失去弹性,导致膀胱肌无力,甚至尿潴留(无法自主排尿);
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憋尿还可能诱发血压升高、子宫压迫膀胱等问题,风险更高。
建议:养成控制饮水、提前排尿习惯,在开会、上课前减少饮水量或提前上个厕所,有尿意时尽量及时排尿,避免憋尿超半小时;工作、学习间隙,可每2-3小时主动去厕所,帮助膀胱维持规律收缩与舒张。
误区四:尿路感染扛一扛就好
不用吃药?
小便有点疼,可能是上火,多喝点水就行;尿路感染是小毛病,过几天自己就好了。很多人把尿路感染当小状况,等待自愈即可,结果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发展成慢性炎症。
关于尿路感染,这些认知要纠正:
尿路感染多由大肠杆菌等细菌引起,是细菌性炎症,并非“上火”,多数需在医生指导下用抗生素,盲目等自愈可能导致感染扩散;
女性因尿道短、靠近肛门,尿路感染发生率是男性的3-4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异味,更要注意及时就医;
早期尿路感染及时用抗生素,1-2周就能治愈,拖延会损伤膀胱黏膜,增加治疗难度。但即使症状缓解,也需遵医嘱完成疗程。部分患者认为症状缓解就是治愈了,怕药吃多了伤身体,于是选择停药,结果导致病情复发。
误区五:清洁越彻底越好
用洗液能防感染?
部分女士追求“极致清洁”,因为担心尿路感染或妇科疾病,每天用妇科洗液清洗私处,小便后不用卫生纸而是采用清洁湿巾,却不知过度清洁会破坏泌尿系统的“保护屏障”。
正确清洁方式:
“适度”比“彻底”更重要,日常用温水清洁即可,不用洗液、香皂等刺激性用品,清洗时“由前向后”,避免肛门细菌污染尿道;
小便后用干净卫生纸轻轻擦拭,不需用力擦拭,也不建议频繁用湿巾,部分湿巾含有酒精、香精,可能会刺激黏膜;
女性选棉质、透气内裤,避免紧身化纤款,每天更换,清洗后阳光下晾晒。
想要膀胱健康,除了避开误区,日常还需尽量养成这些简单好习惯:
一、多吃有益食物:南瓜子的脂肪酸能缓解肌肉紧张,对膀胱肌肉也有缓解作用;蔓越莓的花青素可减少细菌附着膀胱黏膜;
二、每天做凯格尔运动:像忍尿一样收缩盆底肌,保持3-5秒后放松,每组10-15次,每天2-3组,能增强盆底肌力量,帮膀胱更好控尿;
三、定期做膀胱检查:50岁以上、有泌尿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泌尿系超声检查;若出现无痛性血尿、排尿困难,别拖延,及时就医排查。
膀胱虽小,却是人体代谢的“重要关卡”。护理膀胱不用复杂“养生技巧”,避开误区、遵循科学,养成多喝水、不憋尿、适度清洁的习惯,就是对它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