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现代保健报

社恐、易疲劳、缺乏兴趣,“低能量人”如何自救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07 健康前沿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上悄然兴起一个新标签——“低能量人”。它指的是那些长期处于体力、精力不足状态,表现为易疲劳、社交回避、自我评价低的人群。这个标签引发了大量年轻人共鸣,他们纷纷评论道:“这不就是我吗?”

  从心理学角度看,低能量其实就是长期的精力匮乏感。比如,轻微活动后就感到疲惫,早晨起床困难,工作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会刻意回避聚会和集体活动,回复消息延迟甚至不回复,还有电话恐惧症;自我评价偏低,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容易产生无力感和自责情绪;很难决策,思维速度变慢,创造力减退。但这些人不像抑郁症患者那样持续情绪低落,也不像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有明确的生理病因,只是“电量”总比他人消耗得更快。

  现代年轻人的低电量状态越来越普遍,与以下原因分不开。

  一是认知过载。我们在生活中普遍需要同时处理工作邮件、微信群聊、社交媒体通知等,大脑要接触很多信息、注意力被不断打断、思维碎片化。这种状态就像手机同时运行太多APP,电量自然快速消耗。

  二是习惯性拖延。有事拖着不干与低能量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因为疲劳而拖延任务,未完成的任务又造成心理压力,进一步消耗能量,许多人陷入“休息时焦虑,工作时疲惫”的怪圈。

  三是不良习惯。不规律的作息和睡眠不足直接导致能量匮乏;饮食也很关键,高糖高碳水的饮食会导致血糖剧烈波动,随之而来的是精力骤降,营养不良尤其是铁、维生素B12和维生素D缺乏,会直接影响能量水平。

  四是个性因素。高敏感型人格更容易成为低能量人,这类人对刺激的反应更强烈,通常需要更多时间处理信息和平复情绪;完美主义者也常陷入低能量状态,因为他们为自己设定过高的标准,持续自我施压最终导致能量耗竭。

  如果你也持续处于这种低能量状态中且希望为生活注入精神与快乐,不妨通过以下几招自救。

  接纳自己的节奏。停止与“高能量人群”比较。社会总是推崇精力充沛、外向活跃的人,但能量水平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就像手机型号不同,续航能力也不同,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充电和使用方式。建议制订符合自己能量周期的时间表,将重要任务安排在能量高峰的时段,比如上午,低能量时段则处理简单事务。

  发现小小的快乐。低能量人往往难以获得“宏大”的快乐,比如强烈的成就感、使命感,但可以从微小事物中获取愉悦。建议创建一个“快乐清单”,记录那些带来片刻愉悦的小事,一杯好茶、一段音乐、暖阳下的休息都可以,都能让自己精神一些。

  健康规律地生活。固定作息时间,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增加蛋白质摄入,减少精制碳水,保持血糖稳定;坚持每天做10分钟的伸展或散步。

  重构自我认知。将低能量特质重新定义为一种生活哲学而非缺陷。低能量人往往更善于沉思、自省和深度工作。这些特质在强调快速反应的文化中容易被低估,却独具价值。

  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