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现代保健报

让养老服务更智慧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05 健康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促进多元参与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增加。截至今年,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达到40.4万个,养老机构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62.2%,为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30余万张。

  “我们的服务内容涵盖机构养老、社区服务、康复指导、辅具租赁及适老化改造等,以‘1+N’机构社区联动全覆盖模式,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内蒙古包头伍心孝荣智慧康养服务中心负责人魏巍在近日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在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智慧养老、康养综合体等新业态不断出现。”

  居家养老是我国最基本、最普遍的养老方式,承担了超过90%的养老服务需求。为满足日益多样的居家养老需求,当前,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乃至上门打针、上门体检、上门护理、上门康复等专业的养老服务逐渐走进家庭。同时,越来越多的地方将适老化改造融入老旧小区改造和市政配套建设中。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正推动三类养老服务贯通协调,加强各类养老服务在老年人全方位需求、全生命周期、全生活场景的协调联动,让老年人无论在家庭、社区还是机构,都能够享受到方便可及的服务。

  科技持续赋能

  早晨起床,机器人与老人互动;饭后,机器人提醒老人服药;日常生活中,陪老人聊天、健身,帮助老人与亲友通话;危急时刻,机器人快速监测跌倒并一键呼叫家人、社区和医疗机构……“我们积极发展智慧养老,将AI机器人作为核心载体,推动养老服务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辅助型转变。”森丽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雅告诉记者。

  有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将达7.21万亿元。业内人士介绍,许多针对老年人群体研发的科技产品很受市场欢迎,将为养老产业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目前全国多地正在发展智慧养老,让科技为养老服务业深度赋能。“北京正加快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打造智慧养老康复辅具产业发展示范区,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等场景的应用。”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赵学刚介绍。

  今年4月,工信部公示了《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4年版)》,包括六大类共80个产品及解决方案,AI生命体征检测仪、AI训练辅助机器人等集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养老产品被列入其中。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认为,随着未来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对科技服务方面接受程度较高的人群将逐渐步入老龄化,科技养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应提前做科技养老的相关产业布局,推进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难题亟待解决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

  高雅认为,相关企业应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在效率提升与人文关怀间找到平衡,同时,构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生活服务机构+科技企业”协同生态,不断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认为,在老龄化、技术变革、产业迭代、商业革命等大趋势下,将来养老“硬件”不是问题,“软件”是大问题,“人才短缺是制约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性问题,而且是全方位的,不仅缺护理员,更缺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为解决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存在的总量不足、年龄大、学历低、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民政部等12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以发展养老服务技能人才为重点,全方位吸引、培养、用好、留住人才,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德技兼备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杜鹏说,未来10年是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关键期,照护和养老服务将面临老年人口巨量增长带来的挑战,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应推动养老服务从以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为主向服务全体老年人转变,从以政府供给为主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供给转变,从以机构养老为主向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转变,从兜底保障、生活照料向更有质量的医养康养相结合服务转变。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