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现代保健报

别让父母忘了你!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16 特别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爸,我是您儿子啊!”面对眼前一脸陌生的父亲,黄先生红了眼眶——他的父亲正受阿尔茨海默病这种“偷走记忆的病”的折磨。

  这样的场景,正在千万个家庭上演。数据显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已超千万,每 10 位老人中就有1位认知障碍患者,超半数与该病相关。每年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有着三十余年神经内科临床经验、被患者称为“留住记忆的斗士”的西安大兴医院渭水园院区神经内科主任苗建亭教授,为我们揭开这种“温柔绝症”的面纱,教我们如何与时间赛跑,守住亲情的记忆。

  “隐形橡皮擦” 把亲人擦成“陌生人”

  “阿尔茨海默病不是‘老糊涂’,是大脑在慢慢‘褪色’。”苗建亭教授见过太多令人揪心的病例:84岁的王老患病20年,从最初能模糊记得“早上吃了粥”,到后来认不出医生,最后连朝夕相处的儿女都成了“找上门的陌生人”;有老人把存折藏进冰箱,转头就哭着说“钱被偷了”;还有老人每天重复问“今天星期几”,得到答案5分钟后又会再次开口。

  这种病就像一块隐形的橡皮擦,慢慢磨掉记忆、认知和生活能力——先忘了刚发生的事,再忘了过去的事;先算不清“100减7”,再看不懂“开门”的指令;先出门迷路,再在家找不到卧室。日复一日的“遗忘”一点点撕碎亲情的联结。

  盯紧这些早期信号

  年纪大了记性差,很正常——正是这种普遍的“宽容”,让超七成患者错过早期干预时机。苗建亭教授强调,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症状藏在生活细节里,家人只要多留心,就能发现“蛛丝马迹”。

  记忆退化:“刚说的话,转头就忘”,这是最典型的信号。忘带钥匙还坚持说“从没带过钥匙”;刚吃过饭就问“怎么还不做饭”。

  认知下降:简单的事,突然不会了。以前能熟练算账的老人,现在算不清“5块钱买2块钱的菜,该找多少零钱”。

  行为异常:把袜子藏进衣柜,把眼镜藏进米缸,过后却哭着说“家里进小偷了”——这些反常行为,都是大脑功能退化的信号。

  性格大变:以前温和的人,突然变得多疑,总觉得有人要偷他的钱——不是脾气变坏了,是疾病影响了情绪控制能力。

  “如果老人出现 2 个以上这些信号,别责备他‘糊涂’,一定要带他去医院!”苗建亭教授提醒,早期干预能让病情进展慢下来,多留住几年“有记忆的时光”。

  65岁后每增长5岁 风险翻倍

  让人揪心的是,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只能通过治疗减轻症状、延缓发展,因此被称为“温柔的绝症”。而 65 岁,是该病的“风险分水岭”。“65岁后每增长5岁,患病几率就会增加1倍。”苗建亭教授解释,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神经细胞会逐渐退化,加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影响,患病风险会大幅上升。

  因此,家有65岁以上老人,家人要像“盯孩子”一样盯紧他们的状态:比如吃饭时观察他是否记得“自己爱吃的菜”,出门时观察是否记得“回家的路”,聊天时观察是否能“完整表达想法”——这些细节,都是判断认知状态的“小镜子”。

  三类检查能确诊

  影像学检查:通过核磁共振看大脑结构,比如是否有“海马体萎缩”(海马体是记忆的“储存库”,萎缩是该病的典型特征);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看老人能否自己吃饭、洗漱、穿衣,若这些基本能力都做不到,往往已是重度;

  神经精神量表评定:比如让老人复述 “皮球、钢笔、钟表”(5 分钟后回忆)、画一个六边形、计算“100 减7再减7”——这些正常人轻松完成的事,患者往往会卡顿、出错。

  让大脑“动起来” 守住记忆防线

  虽然无法治愈,但科学地预防和照护,能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苗建亭教授建议: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减少糖、油、盐的摄入。少吃红肉和甜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打太极、跳广场舞,结合抗阻运动和平衡训练,促进血液循环,给大脑供氧。多与朋友、家人聚会,丰富的社交能有效刺激大脑,减少抑郁和焦虑情绪。培养新爱好,多动脑,让大脑保持活跃。机器越转越不容易生锈,大脑越用越灵活。别让大脑闲下来,比如退休后学书法、下棋、学外语或乐器。保护听力和视力,保证睡眠。

  管好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它们是大脑和认知的“隐形杀手”。定期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吃药,是保护大脑的“基础防线”。

  对患者来说,熟悉的环境、家人的耐心,比药物更重要。尽量让患者在熟悉的家里生活,家具别随便挪动——熟悉的场景能减少患者的焦虑。

  出门必陪同:重度患者没有方向感,独自出门极易走失,建议给老人口袋里放“家庭联系卡”(写清姓名、电话、住址)。

  别纠正“错误”,争执会让他烦躁,顺从能减少他的心理负担。多和老人聊“过去的事”,翻看老照片、听老歌往往能唤醒他的认知,甚至让他暂时记起你。

  “阿尔茨海默病不致命,致命的是并发症,比如跌倒、肺炎。”理解、耐心与陪伴是照亮黑暗的暖光。苗建亭教授强调,家人的照护质量,直接决定患者的生活质量。你握着他的手,他能感受到温暖、安心,这是留住亲情的“最后防线”。

  “我忘了你是谁,但我记得,你对我好。”这是很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真实状态。希望我们都能多花点时间陪家里的老人。亲情是一起度过的时光和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爱,即使记忆被擦去,爱也能永留心间。

  本报记者 刘颖艳

  专家名片

  苗建亭   西安大兴医院渭水园院区神经内科主任,原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内科(全军神经内科中心)工作,在国内率先、几乎与国际同步开展了对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并为研发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物提供了新的靶点和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