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啃咬坚果、骨头等硬物后,牙齿会隐隐作痛,起初多认为是暂时不适而忽视。但随着疼痛反复,甚至遇冷热刺激加剧时,需警惕牙隐裂。作为常见口腔疾病,牙隐裂若不及时诊治,可能引发严重牙齿问题,甚至导致牙齿丧失。下面从科学角度深入解析牙隐裂。?
认识牙隐裂:牙齿上的 “隐形杀手”?
牙隐裂,又称不全牙裂或牙微裂,指牙齿表面非生理性细小裂纹。这类裂纹隐蔽性强,肉眼难直接察觉,却会悄悄损害牙齿健康。牙隐裂好发于咬合面,尤其磨牙。因磨牙在咀嚼中承担主要咬合力,长期咀嚼易导致牙齿表面应力集中,进而产生裂纹;前磨牙也可能出现,但概率较低。从牙齿结构看,最外层的牙釉质虽硬度高,但脆性大。当牙齿受过大外力时,牙釉质易出现裂纹,若裂纹深入,可能波及牙本质甚至牙髓,引发不适症状。?
牙隐裂成因:多因素共同作用?
牙隐裂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生理结构因素。牙齿本身存在薄弱环节,如咬合面的窝沟点隙,此处牙釉质较薄,咀嚼时易受外力冲击产生裂纹。同时,随年龄增长,牙釉质逐渐磨损,牙齿抗折能力下降,中老年人因此成为高发人群。?
饮食习惯因素。长期咀嚼坚果、骨头、硬糖等过硬食物,会使牙齿承受超范围咬合力,进而出现裂纹。此外,习惯单侧咀嚼者,该侧牙齿长期过度负荷,也会增加牙隐裂风险。?
口腔疾病因素。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会破坏牙齿结构与稳定性。例如,龋齿导致牙齿硬组织缺损,降低抗折能力;牙周炎引发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牙齿失去足够支撑,咀嚼时更易受外力损伤出现隐裂。?
外力意外因素。牙齿受摔倒、撞击硬物等意外外力撞击,也可能出现隐裂。这类隐裂可能明显,也可能隐蔽,需专业检查才能发现。?
牙隐裂症状:不同阶段表现不同?
牙隐裂症状随裂纹深度与范围变化,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裂纹较浅,仅局限于牙釉质层。患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在咀嚼硬物时出现短暂轻微不适,易被忽视。?
中期阶段。裂纹加深至牙本质浅层或中层,患者遇冷、热、酸、甜刺激时出现牙齿酸痛等敏感症状。咀嚼时,尤其咬到特定部位,疼痛会明显加剧,且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
晚期阶段。裂纹深入牙本质深层甚至牙髓腔,引发牙髓炎症。患者会出现自发性疼痛,夜间疼痛可能加剧,影响睡眠。若牙髓炎症未及时治疗,可能扩散引发根尖周炎,导致牙齿松动、牙龈肿胀,严重时牙齿无法保留。?
预防牙隐裂
改善饮食习惯。尽量避免长期咀嚼过硬的食物,如坚果、骨头、硬糖等。在食用这些食物时,可以借助工具(如坚果夹)将其弄碎后再食用,以减少牙齿所承受的咬合力。同时,要养成双侧牙齿咀嚼食物的习惯,避免单侧咀嚼导致牙齿过度负荷。?
做好口腔护理。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认真刷牙,饭后及时漱口,定期使用牙线清洁牙齿邻面,以预防龋齿、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发生。定期到正规的口腔医疗机构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一般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口腔问题并进行治疗。?
避免牙齿外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牙齿,避免牙齿受到意外的外力撞击。例如,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可以佩戴运动护齿器,以减少牙齿受伤的风险。如果牙齿受到外力撞击后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到口腔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和治疗。
及时修复牙齿缺损。如果牙齿存在龋齿、楔状缺损等缺损情况,应及时到口腔医疗机构进行修复治疗,以恢复牙齿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增强牙齿的抗折能力。
牙隐裂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口腔疾病,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患者忽视。因此,当我们在咬硬物后出现牙齿隐隐作痛的情况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到正规的口腔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和诊断。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好我们的牙齿,让牙齿健康地为我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