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是主要因胎儿发育阶段或婴幼儿期脑部出现非进行性损伤而形成的运动障碍综合征,患儿会表现出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等。科学高效地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脑瘫患儿的生活品质,预防继发性残疾的发生。文章将为您介绍脑瘫患儿的日常体位摆放和肢体康复护理技巧,希望帮助患儿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良好的康复照顾。
脑瘫患儿日常体位摆放要点
一、仰卧位:对于多数脑瘫患儿来讲,仰卧位是最常见的休息姿势,但是容易引起异常姿势体位的发生,需要患儿家属提高警惕。患儿头部要保持中立位,可在其头下部放置薄枕,并重视肩关节前伸和外展管理,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借助小毛巾将其放在肩胛骨下侧,确保患儿双肩稍向前突起,手臂自然外展呈30°-45°,将软枕垫至肘关节处,让其肘关节处于轻度屈曲状态,手腕保持中立位,手指呈自然伸展状态即可。下肢摆放以“蛙腿姿势”为主,于髋膝关节部位垫上一高垫,让髋关节保持30°-45°,且外展保持30°,膝关节屈曲保持15°-30°,使踝关节处于中立位,必要情况下运用踝足矫形装置,以免出现下垂问题。
二、侧卧位:侧卧位能够有效预防压疮的形成,缓解肌肉痉挛症状,建议患儿在夜间睡眠时以侧卧位为主。在侧卧位时要确保患儿脊柱处于自然生理弯曲状态,头部和躯干构成一直线,以免颈部屈曲过度,在头下垫相应高度的枕头,使其处于中立位姿势。在上方的肩臂位置需向前伸,肘关节呈伸展状态,下方手臂可保持屈曲状态置于胸前或者背部,减少肢体受压强度。
三、俯卧位:保持俯卧位体位摆放,能够提高头部控制能力与上肢支撑能力,但是会对人体呼吸系统、胃肠系统带来影响。在患儿胸骨下方放置小软枕,尽可能减少腹部压力,促进肩关节伸展,肘部处于肩部正下方,以便支撑整个身体重量。将患儿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口鼻受压,对患儿呼吸造成影响。髋关节需要保证完全伸展,膝关节呈自然屈曲状,踝关节处于中立位姿势。
四、坐位:对脑瘫患儿进行坐位管理,要为其制作特殊的座椅,使其髋关节屈曲度保持90°,且呈现轻度外展,膝关节屈曲保持90°,双脚平放在地面之上,踝关节处于中立位姿势。
五、站立位:对脑瘫患儿来讲,站立位有助于刺激骨骼发育,预防骨质疏松,注意站立姿势的调整,需借助矫形装置,结合患儿的实际身高与肢体发育情况,让患儿的髋关节、膝关节处于伸展状态,踝关节保持中立位,双脚平行和肩部相同宽度。
肢体康复训练要点
一、关节活动度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主要为各个关节全范围被动训练、主动+辅助训练、主动训练,有效锻炼患儿容易发生挛缩的关节。在训练过程中,要将近端骨予以固定,缓慢活动远端,不可强硬牵拉。对痉挛型患儿,可在沐浴后展开关节活动度训练,使肌肉处于相对放松状态,能够提高训练效果。训练强度以患儿在训练过程中无显著疼痛感、肌肉抵抗感为宜,每个关节反复训练10次,每日训练3次。
二、功能训练:结合脑瘫患儿的发育情况,指导患儿展开翻身训练、坐起训练、爬行训练、站立训练等,同时配合抓握、释放、对指等精细动作训练,训练内容与患儿日常生活需求相融合,为患儿制定有效的目标导向性训练方案。
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直接关乎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与独立能力,需将其纳入整体康复方案,日常生活活动训练项目为进食、穿衣、洗漱、如厕等,结合患儿的病情特点,为其准备防滑垫、特殊餐具、扶手等。在进食训练过程中,要求患儿从基础的手抓食物入手,逐步进行勺子训练、叉子训练、饮水训练等。同时,在穿衣训练中,也要为患儿准备宽松舒适的衣物,指导患儿从脱衣服开始练习,过程中着重活动大关节,逐步提升肢体协调能力。
综上所述,脑瘫患儿的体位摆放管理与肢体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工程,科学的日常体位摆放,能够改善患儿关节挛缩,预防关节畸形问题。同时,配合肢体康复训练,让患儿的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助力患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