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现代保健报

产房里的 “第一次拥抱”:新生儿出生后护理要点全知道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10 妇幼保健       上一篇    下一篇

  AI生成

  很多新妈妈在听到产房中婴儿第一次啼哭的一刻,便意识到自己将要迎来自身角色的转变。在助产士把宝宝放到新妈妈的胸前,宝宝和新妈妈的“第一次拥抱”,既是生命最初的连接,同时也是新生儿护理的起点。那么对于众多的新妈妈来说,该如何进行新生儿的护理呢?

  黄金1小时:新生儿的“第一堂课”

  在新生儿出生后的一小时时间内,新生儿需要适应宫内环境向宫外世界的过渡。新妈妈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帮助宝宝完成呼吸的适应、保证新生儿的体温,同时还要尽早开始第一次喂养。

  首先是科学护理让宝宝适应宫外呼吸。新生儿的肺叶刚展开,呼吸浅而快,每分钟约40~60次,偶尔会有“哼哼”声或短暂停顿(不超过10秒),这是正常现象。新妈妈在宝宝护理时要注意保持产房空气流通,避免烟尘刺激,不要给宝宝盖太厚的被子,避免呼吸不畅。如果发现宝宝呼吸急促(超过60次/分钟)、鼻翼扇动或口唇发青,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出生后体温可能下降1~2℃,需要通过肌肤接触保暖。妈妈的怀抱是最天然的“保温箱”,将宝宝赤裸地贴在妈妈胸前,用被子盖住两人,能帮助宝宝体温快速回升到36~37℃。若环境温度较低,可使用恒温箱或暖风机,但要避免直吹宝宝。

  宝宝出生后30分钟到1小时内,吸吮反射最为强烈。此时让宝宝吸吮乳头,不仅能促进妈妈乳汁分泌,还能通过吞咽动作排出呼吸道黏液,降低呛奶风险。即使暂时没有乳汁,宝宝的吸吮也能建立亲密的亲子连接,为后续喂养打下基础。

  日常护理:从宝宝的吃喝拉撒睡开始

  新生儿每天的生活看似简单,却藏着不少护理细节,新手父母可以从“吃喝拉撒睡”五个方面逐一掌握。那么新妈妈该如何护理,才能保证新生儿的吃喝拉撒睡呢?不要着急,只要做到以下几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自然是不在话下。

  一、喂养:按需喂养,读懂饥饿信号  母乳喂养的宝宝无需严格计时,当宝宝出现嘴巴嚅动、转头找奶、吸吮手指等信号时,就是喂养的最佳时机,每次喂养约15~20分钟。奶粉喂养则需注意奶温(37℃左右,滴在手背不烫为宜)和浓度,按照奶粉说明冲泡,避免过浓或过稀。喂完后要将宝宝竖抱,轻拍背部2~3分钟,帮助排出胃内空气,减少吐奶。

  二、清洁:温柔呵护“娇嫩肌”  新生儿皮肤薄嫩,洗澡不必过于频繁,每周2~3次即可。洗澡前要准备好水温(38~40℃,用手腕内侧试温)、柔软的毛巾和专用沐浴露(pH值中性)。洗澡时用手托住宝宝头部,先洗面部(避开眼、耳、鼻),再洗身体和四肢,最后洗臀部。洗完后用毛巾轻轻吸干水分,尤其是颈部、腋窝等褶皱处,避免摩擦损伤皮肤。

  脐带护理是重点。未脱落的脐带残端要保持干燥,每天用75%酒精棉签从根部向外擦拭2次,避免尿液污染。如果发现脐部红肿、渗液或有异味,可能是新生儿感染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新手妈妈一定不要拖延,要第一时间带宝宝就医。

  三、睡眠:尊重“昼夜颠倒”的规律  新生儿每天要睡16~20小时,但睡眠周期短,容易醒。他们的“生物钟”还未建立,常出现“白天睡不醒,晚上哭闹”的情况。家长不必强行纠正,可在白天保持正常光线和声音,晚上调暗灯光、减少噪声,帮助宝宝逐渐区分昼夜。

  哄睡时尽量避免抱着摇晃,可轻拍宝宝背部或哼唱轻柔的儿歌。注意不要让宝宝睡在柔软的沙发或枕头上,最好单独睡在婴儿床,仰卧姿势最安全,能降低窒息风险。

  遇到特殊情况,

  新手父母应掌握应对小技巧

  在新生儿喂养的过程中,由于新生儿的身体机能尚未完全成熟。对于很多新手妈妈来说,在新生儿喂养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突发的状况。这个时候,新手妈妈们一定不要慌,要掌握一些特殊状况的区分技巧,从而轻松应对。

  一、黄疸  很多新手妈妈一谈到黄疸就会十分慌张。实际上,对于新生儿来说,孩子出生后,几乎每个新生儿都会出现黄疸,一般是在孩子出生后的2~3天时间出现,4~5天达到高峰,随后在7~10天的时间里就会完全消退。新生儿黄疸多数是生理性的。因为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肝脏功能不完善,胆红素代谢速度慢,在这种情况下,新生儿就会出现黄疸。所以新手妈妈在遇到孩子出现黄疸后,一定不要慌张,可以通过增加喂养次数的方式,让宝宝多排便,从而轻松排出胆红素。一般来说喂养的次数以每天8~12次为宜。在增加喂养次数的同时,也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状态。如果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时间是出生后的24小时内,或是超过2周没有消退,抑或是新生儿的黄疸情况严重,例如四肢都出现发黄的情况,或是在黄疸消退后再次出现,此时新手妈妈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下则可能是病理性的黄疸。一旦出现以上提到的情况,新手妈妈一定要第一时间带着新生儿到医院就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病情的恶化。

  二、哭闹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无法和家长通过言语沟通,所以在新生儿感受到不适的情况下,往往会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所以新手妈妈一定要准确理解孩子哭闹背后所要表达的内容。一般来说,新生儿在出生后,其不管是饿了、尿了、冷了、热了或想被抱抱的情况下都会选择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所以新手妈妈在遇到孩子哭闹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去检查孩子的尿布是否潮湿,发现潮湿及时更换尿布。或是尝试给新生儿喂奶。如果这种情况下新生儿依然哭闹,则可以尝试着抱起新生儿,通过轻拍安抚或用摇篮轻轻摇晃的方式去缓解新生儿的不适。如果所有的方法都用过,但新生儿依然哭闹,则要评估是否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疾病等。另外,如果新生儿出现剧烈的哭闹且难以安抚,伴随呕吐、腹胀、发热等症状,则新手妈妈一定要第一时间带孩子到医院排查是否有身体不适的可能,及时干预。

  三、体重下降  很多新手妈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新生儿喂养后发现,孩子不仅没胖,反而掉称了。如果这种情况是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前10天时间内出现,此时新手妈妈大可不必担忧。新生儿出生后3~5天会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出生体重的1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这是因为排出胎便、尿液,加上吃奶量少,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孩子的体重下降非出生后的10天,或是出现体重下降过多、恢复过慢等情况,则需咨询医生排查喂养问题。

  亲子互动:不止于“拥抱”的成长滋养

  “第一次拥抱”只是亲子互动的开始,日常的肌肤接触、眼神交流和声音互动,对宝宝的大脑发育至关重要。新手父母也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育儿初期难免手忙脚乱,感到疲惫或焦虑时,及时向家人求助,别独自硬扛。夫妻之间多沟通、多分担,才能给宝宝营造更温暖的成长环境。

  健康监测:定期体检不能少

  新生儿出生后要完成一系列健康检查: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72小时后进行足跟血筛查,排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等遗传代谢病;满月时到社区医院进行第一次体检,监测体重、身高、头围等生长指标,评估发育情况。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家长要记录宝宝的成长数据,比如每天的吃奶量、排便次数、黄疸变化等,就诊时能给医生提供准确信息。

  总之,从产房里的第一次拥抱,到日常的每一次喂奶、换尿布、哄睡,新生儿护理充满了爱与责任。这个小小的生命正在用自己的节奏适应世界,而科学的护理方法就是给他们最好的守护。不必追求“完美父母”,只要用心学习、耐心实践,每个家庭都能在育儿路上收获成长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