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现代保健报

应对焦虑,首先学会与“心”对话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08 健康科普       上一篇    下一篇

  焦虑并不总是负面的情绪,它是我们面对挑战时的一种自然反应。问题在于,当焦虑变得过度,开始干扰正常生活时,它就可能成为一种障碍。今天,我们将通过认识焦虑障碍,探索如何有效应对,帮助自己走出焦虑的阴影,恢复平静和健康的生活。

  焦虑症状知多少?

  从心到身的双重困扰

  焦虑障碍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既包括心理症状,也涉及身体反应,形成“身心双重困扰”。在心理方面,患者常会感到过度的担忧、紧张和恐惧,有时会有即将面临某种不幸的强烈预感。即使没有明确的原因,患者也难以自我控制这种焦虑情绪,陷入思维的“怪圈”中,越想越害怕。身体方面,焦虑障碍常伴有心跳加速、胸闷、出汗、手抖等自主神经症状,同时失眠、疲乏、肌肉紧张、注意力难以集中等问题也频繁出现。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焦虑过度”?

  判断自己是否“焦虑过度”,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自测方法来识别焦虑水平。常用的焦虑自评量表(如GAD-7量表)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个初步的了解。如下为几个自测问题,可根据过去一周的感受进行评分:

  您是否感到比平常更容易紧张或急躁?

  您是否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

  是否容易感到烦躁、心慌,或有无法控制的惊恐?

  是否觉得自己的担忧和恐惧反应过度?

  是否因为焦虑而影响了日常生活或睡眠?

  每个问题根据频率进行评分:1分(从不)、2分(偶尔)、3分(经常)、4分(总是)。总分在20分以下属于正常或轻度焦虑,超过20分则提示可能需要进一步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如果焦虑感持续时间较长并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帮助。

  应对焦虑第一步:学会与“心”对话

  应对焦虑的第一步是学会与“心”对话,找到内心的平衡点。焦虑通常源于我们过度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负面结果,这种反复的“自我对话”让焦虑感持续存在。改变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尝试使用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认知重构”技巧。首先,当出现焦虑念头时,不妨问自己:“这种担忧是否有确凿的依据?”通过自我反问,辨别出思维中“灾难化”或“放大化”的成分,理性分析焦虑的源头。

  此外,我们也可以尝试记录下自己的情绪和想法,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观察焦虑的来龙去脉,将内心的恐惧具体化并客观化。每当感到焦虑时,提醒自己不要被情绪牵着走,尝试与内心的“担忧”建立对话,让情绪逐渐平复。

  从生活出发:焦虑管理要点

  一、规律运动:释放压力、调节情绪  运动是缓解焦虑的天然“良药”,晨跑、瑜伽还是简单的散步,都可以帮助身体释放多巴胺和内啡肽,让心情更愉悦。每周至少进行三次中等强度的运动,不仅有助于增强体质,还能有效降低焦虑水平。

  二、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是调节情绪的关键,焦虑常常伴随失眠,反过来又加重焦虑。因此,建立稳定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有助于身心恢复。可以在睡前做一些放松活动,如读书、冥想或听舒缓的音乐,帮助身体和大脑进入休息状态。

  三、正念练习:活在当下、减少焦虑  正念练习是通过关注当下、接纳自己感受的方式来减轻焦虑的方法。每天花几分钟进行正念冥想或深呼吸练习,放下对未来的担忧,专注于当下的感觉。长期坚持可以帮助我们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而不被焦虑的思维牵着走,从而有效地管理焦虑情绪。

  四、均衡饮食:为身体和大脑提供支持  饮食对情绪的影响不可忽视。健康的饮食不仅能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还能帮助大脑保持良好的功能,减少焦虑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C、E的食物,像全谷物、绿叶蔬菜、坚果等,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此外,适量地摄入omega-3脂肪酸(如鱼类、亚麻籽油)也被证明有助于改善情绪。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可以使身体更加健康,帮助管理焦虑情绪。

  总之,焦虑障碍并非无法克服的难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面对焦虑,记住,焦虑并不代表脆弱,正视它、调整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变得更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