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习惯用嘴巴呼吸,尤其是睡觉时,张口呼气吸气的声音格外明显。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个“小习惯”,没啥大问题,可实际上,长期口呼吸会悄悄给健康埋下隐患,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不能忽视。今天就来聊聊口呼吸的那些危害,以及怎么才能重新找回正确的鼻呼吸方式。
口呼吸的危害藏在细节里
首先得明确,我们的呼吸道设计本就该以鼻子为主。鼻子里的鼻毛能过滤灰尘、细菌,鼻腔黏膜还能加温、加湿空气,让进入肺部的空气更温和。可换成嘴巴呼吸,这些“保护机制”就全失效了。
对孩子来说,长期口呼吸影响最直观的是颜值。孩子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张口呼吸时舌头会下垂,不再顶在上颚,时间久了会导致上颚变窄、牙齿排列不齐,出现“龅牙”,还可能让下颌后缩,形成“腺样体面容”,脸型变得越长越难看。而且孩子用嘴呼吸容易缺氧,会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甚至影响身高发育。
对成年人而言,口呼吸的危害也不少。首先是口干舌燥,因为嘴巴长时间张开,唾液蒸发快,容易引发牙龈炎、龋齿。其次,未经过滤的冷空气直接进入喉咙和肺部,会刺激呼吸道,增加感冒、咳嗽、哮喘的发作几率。长期下来,还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觉时打鼾严重、频繁憋气,白天总是没精神、犯困,甚至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的风险。
先自查!你是不是“口呼吸党”
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自己有口呼吸的习惯,尤其是睡觉时。其实通过几个简单的方法就能自查。
一是白天观察。放松状态下,比如看电视、看书时,留意自己的嘴巴是否会不自觉张开,或者呼吸时明显感觉气流从嘴巴进出。
二是夜间测试。睡前准备一张纸条,轻轻贴在鼻子和嘴巴之间。如果第二天醒来,纸条靠近嘴巴的部分被吹得明显飘动,而靠近鼻子的部分没变化,就说明睡觉时主要用嘴呼吸;反之则是鼻呼吸。也可以让家人帮忙观察,看自己睡觉时是否张口、是否打鼾。
三是留意身体信号。如果经常口干、早上起来喉咙痛,或者白天总觉得鼻子不通气,不得不张口呼吸,那很可能已经有口呼吸的问题了,最好及时去医院检查,排除鼻炎、腺样体肥大、鼻中隔偏曲等导致鼻子不通气的原因。
简单实用!三步帮你回归鼻呼吸
发现自己有口呼吸问题也不用慌,只要坚持纠正,大部分人都能慢慢找回鼻呼吸的习惯,关键是选对方法。
第一步,先解决“鼻子不通”的根源。如果是因为鼻炎、鼻窦炎导致鼻子堵塞,得先去医院治疗,遵医嘱用药物缓解鼻塞;如果是腺样体、扁桃体肥大,严重到影响呼吸,可能需要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只有鼻子通畅了,才能顺利用鼻子呼吸。日常也可以用生理盐水洗鼻,每天1-2次,帮助清理鼻腔里的分泌物和灰尘,保持鼻腔通畅。
第二步,白天刻意练习鼻呼吸。平时有意识地闭紧嘴巴,用鼻子吸气、鼻子呼气。比如走路、坐着休息时,放慢呼吸节奏,感受气流从鼻子进出。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有点憋,但坚持几天就能适应。如果实在忍不住想张口,可以试试咬一根干净的筷子(横着咬,别咬太紧),或者含一小块无糖口香糖,提醒自己闭上嘴巴。
第三步,夜间辅助纠正。睡觉时是口呼吸的“重灾区”,可以用一些小工具辅助。比如用透气性好的医用胶带,在睡前轻轻贴在嘴巴上,只贴中间部分,别贴太紧,避免影响呼吸,这样能强制自己用鼻子呼吸。也可以选择侧卧睡觉,侧卧时能减轻舌头后坠,缓解气道堵塞,减少张口呼吸的几率。另外,调整枕头高度也很重要,枕头别太高或太低,以躺下后头部自然放松、鼻子能顺畅呼吸为宜。
需要注意的是,纠正口呼吸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长期习惯口呼吸的人,别指望一两天就能改掉。坚持2-3个月,才能让鼻呼吸成为新的习惯。如果是孩子,家长要多提醒、多鼓励,比如用卡通贴纸做奖励,让孩子更愿意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