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里,无影灯的光束汇聚成一片明亮的区域,这里是拯救生命的战场。在这片高光之下,有一种不易察觉的危险正在悄然逼近——低体温。当患者处于麻醉状态,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被暂时抑制,再加上手术环境的低温、皮肤暴露面积大等因素,核心体温很容易降至36℃以下,护士,作为无影灯下的“生命守卫者”,凭借专业的知识和精准的操作,运用五大妙招,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对抗低体温的隐秘偷袭。
术前预热,筑牢体温防线
手术开始前,护士便已启动体温保护的第一道程序。他们会提前对手术间的环境进行调控,将室温设定在适宜的范围,一般保持在24-26℃,同时维持一定的湿度,避免干燥空气加速体表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这样的环境设置,能为患者进入手术室创造一个温和的过渡空间,减少环境温差对体温的冲击。对于患者自身,护士会在术前做好充分的保暖准备。在患者进入手术间前,会为其盖上保暖毯,尤其是在转运过程中,避免患者身体暴露在低温环境中。
术中动态温控,精准调节热量平衡
进入手术阶段,护士的体温保卫战进入关键环节。此时,患者身体部分或完全暴露,麻醉药物也开始发挥作用,体温容易出现波动。护士会采用主动加温设备,其中充气式加温毯是常用的工具之一。这种加温毯能够通过持续输送温暖的气流,覆盖患者的躯干和四肢等大面积区域,为身体提供稳定的热量补给,维持核心体温的稳定。在使用加温设备的过程中,护士会密切监测患者的核心体温,通常每30分钟测量一次,根据体温数值及时调整加温设备的参数。
体表防护,减少无谓热量流失
手术中,患者的皮肤暴露是热量流失的重要途径,护士会采取多种措施对体表进行防护。会用无菌的手术巾和保温被遮盖患者的非手术区域,只露出手术操作所需的部位,最大限度地减少皮肤与冷空气的接触面积,降低热量蒸发的速度。对于一些容易散热的部位,如头部、颈部、手足等,护士会使用专门的保暖用品进行保护。如为患者戴上保暖帽,包裹住颈部和脚踝,这些部位血管丰富,做好保暖能有效减少热量散失。在进行手术铺单时,护士会操作细致,确保保暖覆盖物紧密贴合身体,避免缝隙漏风,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保暖空间,为手术区域外的身体部位提供持续的温度保护。
环境协同,营造稳定恒温空间
手术间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对患者的体温维持有着直接影响,护士会与相关人员协同配合,营造稳定的恒温空间。在手术过程中,护士会持续监测手术间的温度,使其保持在适合的范围内,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同时,合理调节通风系统,控制空气流动速度,减少因空气对流带来的热量损失。对于手术中使用的设备,电刀、吸引器等,护士会合理摆放,避免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冷空气直接吹向患者。
术后延续防护,巩固体温保护成果
手术结束后,患者的体温保护工作并未结束,护士会将防护措施延续到术后复苏阶段。在患者从手术台转运至复苏室的过程中,护士会用保暖毯将患者全身包裹,确保在转运过程中体温不会因环境变化而下降。进入复苏室后,继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根据需要继续使用加温设备,直到患者体温稳定在正常范围。护士会观察患者的皮肤温度、面色等情况,判断其保暖效果。同时,协助患者调整舒适的体位,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局部受压,影响血液循环和热量分布。
总之,在无影灯下的手术战场上,低体温的偷袭虽然隐秘,但护士们凭借这五大妙招,从术前准备到术后延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温保护体系。护士用专业和细致守护着患者的体温平衡,为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体温保卫战中,展现着护理工作的价值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