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温骤降、空气干燥,加上雾霾、流感频发,对慢阻肺患者来说如同“闯关”。慢阻肺患者的气道和肺部功能本就受损,冷空气刺激会让气道痉挛,污染物和病毒还可能诱发急性加重,严重时甚至需要住院治疗。其实只要做好科学防护,慢阻肺患者也能平稳过冬,关键要记住这四个“护肺要点”。
生活防护:把“伤肺因素”
挡在门外
冬季护肺,首先要减少外界刺激对肺部的伤害。出门时一定要做好保暖,建议戴围巾、口罩,避免冷空气直接吸入气道——可以先把冷空气在口罩里“捂热”再吸入,减少气道痉挛引发的咳嗽、气喘。室内温度要保持稳定,最好控制在18-22℃,湿度50%-60%,太干燥的话可以用加湿器,但要每天换水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空气质量差时尽量别出门,若必须外出,选择N95或医用外科口罩,回家后及时洗脸、漱口,减少污染物残留。另外,绝对不能吸烟,也别接触二手烟,烟雾会直接损伤气道黏膜,加重炎症。饮食上可以多吃些润肺的食物,比如梨、银耳、萝卜,同时保证蛋白质摄入,像鸡蛋、牛奶、瘦肉,能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病情监测:学会“察言观色”
早应对
慢阻肺患者冬季要格外关注身体变化,学会自我监测,才能在病情加重初期及时处理。每天早上醒来可以观察这几点:一是咳嗽有没有变频繁,痰量是否增多,颜色是否从白色变成黄色或绿色(可能提示感染);二是呼吸是否比平时急促,比如走路、穿衣时是否容易气喘;三是有没有出现胸闷、乏力,甚至下肢水肿(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信号)。
建议准备一个“病情日记”,记录每天的咳嗽、咳痰、气喘情况,以及体温、血氧饱和度(有条件的话可以买家用血氧仪,正常应在93%以上)。如果发现血氧低于90%,或咳嗽、气喘突然加重,别等着“扛过去”,要及时联系医生,避免延误治疗——冬季慢阻肺急性加重多由感染引起,早期用药物控制,能有效减少住院概率。
治疗管理:用药、康复“不打折扣”
冬季是慢阻肺治疗的“关键期”,很多患者觉得“不难受就不用药”,这种想法很危险。慢阻肺的药物(比如支气管扩张剂)需要长期规律使用,才能维持气道通畅,减少急性加重。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别擅自减药或停药,还要注意药物的保存——比如有些吸入剂需要在室温下存放,避免冷冻。
除了用药,康复锻炼也不能停。冬季可以在室内做简单的运动,比如腹式呼吸训练(吸气时肚子鼓起,呼气时肚子收紧,每次10-15分钟)、缩唇呼吸(用鼻子吸气,嘴唇缩成口哨状慢慢呼气,能帮助排出肺部残留空气),还可以慢走、做太极操,每次运动时间以不感到气喘为宜。康复锻炼能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肺功能,让身体更耐冻、更抗寒。
但是切记运动强度要“量力而行”,以运动时能正常说话、不感到明显气喘为宜,若出现胸闷、头晕、血氧低于90%,要立即停止休息。运动时间建议选在上午10点或下午3点(此时室内外温差小,身体状态较好),每次总时长控制在20-30分钟,每周3-5次,避免空腹或饭后1小时内运动。
心态调节:别让“焦虑”伤了肺
冬季户外活动减少,很多慢阻肺患者会因为担心病情加重而焦虑,而情绪紧张会让呼吸加快、气道痉挛,反而加重不适。其实只要做好防护和监测,大多数患者都能平稳过冬,不用过度担心。可以多和家人、病友交流,分享护肺经验,也可以培养一些室内爱好,比如养花、看书、听音乐,转移注意力。如果焦虑情绪比较严重,影响到睡眠和生活,别不好意思,及时和医生沟通,医生会给出专业的心理疏导建议。记住,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护肺良药”,心态稳了,呼吸才会更顺畅。
总之,冬季对慢阻肺患者来说虽然有挑战,但只要做好防护,就能有效减少急性加重,安稳度过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