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崇左市人民医院 夏良娥
吃药本是为了赶走病痛,可有时药却会闹“小脾气”,让身体出现各种不舒服,今天,咱们就一起聊聊抗生素的一些小知识,学会和抗生素“友好相处”。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一遇到感冒发烧、咳嗽咽痛,习惯性地使用抗生素,以为抗生素是万能的消炎药,抗生素有着严格的使用规范,若使用不当,不仅可能导致疾病治疗失败,还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对身体构成潜在威胁。
滥用成风:抗生素滥用让人堪忧
《2024 年中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使用抗生素强度比例偏高,普遍存在治疗上的错误观念,比如普通感冒明明是病毒引起的,盲目使用头孢类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小孩出现咳嗽,家长凭经验给小孩吃阿奇霉素,此类错误用药,导致抗生素的滥用,使机体对细菌产生耐药,抗生素滥用让人堪忧。
用药错误:治疗“没效果”
一、催生“超级细菌” 抗生素失效后,存活的细菌体内携有抵抗药物的基因,会将耐药特性遗传给子代,逐步转化成具有强大耐药性的细菌群体,据报道,2024年一位因皮肤感染引发败血症的患者在某医院得到了救治,六种抗生素的治疗均未奏效,最终无奈地撒手人寰,该患者的去世与滥用抗生素产生的耐药菌直接相关。
二、损伤身体器官 抗生素并非无副作用可言,各类抗生素在体内会引起不同器官出现不一样的副作用,比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存在听力下降及肾脏损伤的风险;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可能干扰儿童骨骼的成长和牙齿的形成,引发四环素牙的后果;肌腱炎作为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潜在副作用,严重者存在肌腱断裂的高风险。
三、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人体肠道内繁衍着大量的有益微生物种群,这些有益菌促进了肠道的正常运作,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损伤有益菌群,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不少人服用抗生素后出现腹泻、腹胀,就是因为肠道内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趁机迅猛扩散引起的系列症状。
常见误区:
不应存有“想当然”疗效
误区1:抗生素就是消炎药 众多人士将抗生素与消炎药混淆不清,错误地认为炎症的治疗手段只有抗生素,炎症可分为感染源引起的炎症和无感染源引起的炎症,由细菌引起的炎症感染,治疗此类炎症可使用抗生素;如流感、感冒、过敏反应及外伤等引起的病毒感染,抗生素不奏效,可能引起副作用且产生抗生素的耐药,抗生素不是消炎药。
误区2:症状好转就停药 不少患者服用抗生素后,症状明显减轻,便自行中断用药,此时细菌可能还未被彻底清除,过早停用抗生素可能引发细菌残留部分的滋生,以细菌性扁桃体炎为例,通常需要连续服用抗生素 7~10 天。若仅用药 3 至 5 天就自行中断,疾病复发率会急剧上升,之后若使用同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将大大减弱。
误区3:越贵的抗生素疗效越好 抗生素无贵贱之分,针对一般性细菌性肠炎,低成本的诺氟沙星或土霉素疗效显著;而针对严重细菌感染,即便使用昂贵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也未必能达到预期疗效盲目用价格衡量药品的疗效只会增加经济负担,正确使用抗生素,减少或避免更多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正确使用:别让抗生素“发怒”
一、遵医嘱用药,不自行购买 抗生素属于处方药,需由执业医生开具。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并详细告知医生自身的症状、体征及过敏史等信息,医生根据病情和检验结果判断是否有感染指标,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使用什么级别的抗生素,用法用量等,尽量不要自行到药店购买抗生素并服用。
二、按疗程服药,不随意增减剂量 服用抗生素期间,必须遵守医生开具的药品名称、规格、频次,不可随意更改药量,不可自作主张减少剂量或中断用药疗程,即便病情已好转,也应遵医嘱按疗程服药。
三、不随意联用多种抗生素 未经医生诊断为多重感染,或单一抗生素不足以抑制病原体,不推荐自行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有可能诱发多重细菌感染或多重细菌耐药,使得最后无抗生素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