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梧州市工人医院 许雪波
很多人都经历过眩晕的感觉:眼前天旋地转,身体像被推来推去,甚至站不稳、走不直,伴随恶心呕吐,让人极度难受。有人以为这是脑供血不足,有人担心是中风,还有人干脆以为只是休息不好。其实,眩晕的原因很复杂,而最常见的幕后主角,常常就藏在耳朵里。耳朵不仅负责听觉,更是维持身体平衡的重要器官。
耳朵不只是“听觉器官”
大多数人想到耳朵,首先联想到的是“听见声音”。实际上,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内耳既承担听觉功能,也承担平衡功能。内耳深处有一个叫前庭系统的结构,它由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组成,里面充满液体和细小的感受细胞。这些精妙的结构就像一套灵敏的“陀螺仪”,时时刻刻感知身体的姿势和运动状态,并通过神经把信号传到大脑,让身体保持平衡。当这套系统工作正常时,人们走路稳、转身顺利、上下楼梯不费力。而一旦出现故障,大脑接收到的信号就会混乱,平衡感丢失,眩晕随之发生。
常见的耳源性眩晕
眩晕的病因很多,但与耳朵有关的情况非常常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很多人在突然转头或起床时,会感到房屋在旋转,这种眩晕感通常持续十几秒甚至几分钟,往往伴有恶心症状。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内耳半规管中的“耳石”脱落,跑到不该去的地方,刺激平衡感受器,导致大脑误以为身体在剧烈旋转。另一种常见病是梅尼埃病,它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伴随耳鸣、耳闷和听力下降。这是由于内耳液体压力异常引起的,像是耳朵里的“小水库”积水过多,干扰了平衡和听觉。还有一种叫前庭神经炎,多数在感冒或病毒感染后发生,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眩晕,往往持续数天,但通常不会影响听力。这是因为前庭神经受到炎症损伤,无法正常传递平衡信号。
眩晕并不等于中风,但警惕不能少
很多人一旦眩晕,就联想到“是不是脑中风了”。确实,中风尤其是脑干或小脑梗塞,也可能以眩晕为主要表现。但与耳源性眩晕相比,脑源性眩晕常伴有神经功能异常症状,例如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或步态不稳(走路明显偏向一侧。如果眩晕合并这些表现,就必须高度警惕,应立即就医。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常常在面对眩晕病人时,要仔细检查眼球运动、四肢协调和神经功能,以区分是耳朵的问题还是大脑的问题。
为什么眩晕会如此折磨人
眩晕与单纯的头晕不同,它是一种强烈的错觉,感觉自己或周围环境在旋转。这是因为平衡系统(内耳)、视觉系统和躯体深部感觉系统三方面传递给大脑的信息出现了冲突,与大脑的预期不一致。平时大脑从耳朵、眼睛和身体关节肌肉获得一致的信息,能够准确判断身体状态。但如果内耳突然发出错误信号,大脑就会“糊涂”,出现冲突,结果让人产生旋转感。这种错乱不仅造成剧烈的不适,还会牵连到自主神经系统,引发出汗、心慌、恶心甚至呕吐。因此,眩晕往往让人无法活动,只能静躺,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虽然发作多为一过性,但反复出现会给患者带来很大困扰。
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医生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影像学、听力学检查来判断眩晕的病因。良性位置性眩晕常常可以通过耳石复位手法治疗,这是一种物理操作,通过特定体位动作让耳石回到原位,效果立竿见影。梅尼埃病则需要调整饮食、减少盐分摄入,配合药物控制内耳压力。前庭神经炎往往需要抗炎治疗并辅以前庭功能康复训练,帮助大脑逐渐重新建立平衡。
很多人担心眩晕是否意味着严重疾病,其实多数耳源性眩晕是良性的,可以通过治疗或自然恢复得到缓解。关键是不要一味拖延或自我诊断,而应及时就医。
生活中的防护与调养
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对内耳健康有益;保持低盐饮食、控制体重、减少烟酒,也能降低梅尼埃病等疾病的风险;对于已经确诊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人来说,避免突然快速转头或起身过猛,能够减少耳石再次脱落的机会。另外,适度的平衡训练也有帮助。例如闭眼单脚站立、走直线等简单动作,可以锻炼大脑整合平衡信息的能力,提高身体适应性。这类训练需要在安全环境下进行,避免跌倒。
认识眩晕背后的真相,明白耳朵在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减少恐慌,及时就医,科学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