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现代保健报

多动症:儿童成长中的“能量过载”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13 妇幼保健       上一篇    下一篇

  文/河北省儿童医院 黄卫娜

  儿童成长轨迹上的某个阶段,某些孩子宛如永动机上的发条模型,坐不住、爱打闹、注意力难以集中,常被贴上“爱闹腾”“不守规矩”的标签,这类孩子可能正经历着“能量过载”——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简称多动症)。查阅《中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可知,我国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在6.3%上下浮动,意味着每16个孩子中就有1个可能受其影响,普遍存在对多动症理解上的种种错误,科学引导成为帮助这些孩子释放多余能量、健康成长的关键。

  认识多动症:不是“调皮”,是神经发育的“能量失衡”

  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多动症是 “故意不听话” 或 “家教不严”,其实这是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成熟进度滞后,这一“能量调控器”出了纰漏,导致孩子行为控制和注意力调节能力不足,进而出现三大典型表现:易动摇的集中力,如上课走神、做事半途而废。多动症儿童的“能量过载”并非活力旺盛的标志,正常活泼孩子能在安静场合自控,他们的活力与专注力问题长年累月未减,显著损害学术表现、社交互动及日常生活。

  破除认知误区:避免这些“错误引导”加重孩子负担

  面对存在多动症行为的孩童,众多父母的错误应对加剧了孩子的“能量不稳定性”,常见误区有:以责罚和体罚强制孩子不得出声,却使焦虑与逆反心理变得更加剧烈;因过度保护限制社交,儿童未能得到提升自控力的实际锻炼;未经医生诊断即对儿童施以药物治疗,忽视药物需医生指导且要配合行为干预,存在发生副作用的潜在风险。多动症不是 “不治之症”,非儿童性格缺陷的征候,约 70% 患儿经科学干预,青春期症候明显好转,部分能正常生活,家长需在育儿的起跑线上先行调整认知,从 “纠正问题” 转为 “帮孩子管理能量”,用理解和耐心代替指责,设计科学的引导图景。

  科学引导三步法:帮孩子“合理释放”多余能量

  剖析多动症患儿所体现的“能量过剩症候”,必须协同医学干预、家庭辅导及学校支持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构建一个三位合一的辅导架构:

  一、医学干预:基本要求乃专业评判之基石   若察觉到孩子持续六个月以上的多动及注意力难以集中现象,且已对学习及日常生活领域造成干扰,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保健科或精神心理科进行评估,专家凭借行为量表、专注力检测、脑电图等手段进行检查,对孩子进行多动症的确诊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分析,定制专有的康复路径,中度及以上水平的多动症儿童,或许有必要在医疗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采纳药物治疗方案,药物并非多动症治疗的唯一手段,且需配合行为治疗。药物能帮助孩子暂时集中注意力,行为疗法则能教会孩子如何持久调节自身活力。

  二、家庭引导:用“规律”和“兴趣”管理能量   家庭构成了对多动症儿童进行引导的根基,父母可利用这三种途径培养孩子的动能控制能力,首先安排有序的生活节律,让孩子的大脑掌握生物节律的节拍,遏制能量失控的波动;每日固定安排30至60分钟的户外活动,诸如快跑、跳绳等运动,协助孩子释放超量活力,运动后分泌的多巴胺可提升孩子的精神集中能力,最后结合孩子喜好选择绘画、拼图等需专注的活动,从 5-10 分钟开始逐步延长专注时间,让孩子在兴趣中学会 “控制能量”。

  三、学校支持:为孩子打造“包容课堂”  学校的配合对多动症孩子至关重要,家长可主动与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希望教师给予恰当的支援:比如将孩子的座位安排在靠前且远离窗户、门口的位置,降低外部干扰;课堂上多给孩子提问、回答问题的机会,以互动手段提高儿童关注焦点;采取分步作业分配模式,将繁复作业细分为若干阶段,数学题先解五题,再书写语文生字,避免因过度劳累影响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引导同学们洞察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动态,拒绝冷嘲热讽与排挤,让孩子在包容的环境中更愿意控制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