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北省中医院 高卉
水肿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症状,通常指皮肤及皮下组织内过多液体潴留。理论上,水肿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发生,只不过程度不一,有的人不易发觉。但这个看似正常的症状,其实是身体在发出警报,那么如何判断身体是不是水肿呢?
一、是否肿胀 受到水肿症状影响的部位,如腹部、腿部、脚踝等位置出现明显肿胀感。
二、水肿是否为凹陷性 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如小腿、脚踝)5~10秒,松开后皮肤凹陷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才恢复的为凹陷性水肿。多发于身体低垂部位,如久站后下肢水肿。
三、体重异常增加 水肿是体内液体潴留所导致,因此水肿患者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出现体重异常波动。
四、皮肤变化明显 水肿部位的皮肤可能存在紧绷、发亮等情况,同时肿胀部位的皮肤温度会更低。
反复浮肿的根源:肾的功能失调
与恶性循环?
中医将水肿称为“水气病”或是“水肿病”,其病因包括外邪入侵、饮食失调、劳倦所伤等,病机核心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主蒸腾气化,三脏协同作用以维持水液正常代谢;若三脏功能失常,则水液代谢障碍,若肺失宣发肃降,脾失运化水湿,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则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留滞之处便会发生水肿。
临床中,肾病患者日久,往往出现肾阴阳两虚。现代人长期久坐伤气、熬夜耗阳、夏季贪凉,这些都会直接耗伤肾阳。肾阳虚则水液失于温煦,水湿停聚不行而发为水肿;而水液的异常停聚又会进一步阻碍气血运行,反过来加重肾阳亏虚,形成“阳虚→水肿→更阳虚”的恶性循环。其次,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用脑会暗耗肾阴,而肾阴不足会引发虚热,虚热又会灼伤津液,导致水液代谢紊乱。这类人群的浮肿往往“时轻时重”,劳累后虚热加重,浮肿明显;休息后稍缓解,但根源未除,故反复难愈。此外,随着年龄增长,或因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长期损耗肾气,会导致肾气固摄能力下降。此时水液不仅易渗漏形成浮肿,还会因膀胱失约出现尿失禁、夜尿多等问题,而频繁起夜又会影响睡眠,进一步耗伤肾气,加剧浮肿反复。?
中医怎么治疗水肿
中医认为,人体的水液代谢依赖肺、脾、肾三脏的协调运作。当脏腑功能失调时,水湿停滞、泛溢肌肤,就会导致水肿的发生。治疗上,中医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常结合利水、健脾、温阳等方法,强调整体调理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出自《素问·汤液醪醴论》,是《内经》中提出的治疗水肿病的基本大法,其中“开鬼门”是指发汗法,“洁净府”即利小便法,“去菀陈莝”即化瘀利水,推陈致新。可以理解为,宣肺发汗、通利小便、化瘀利水为中医治疗水肿大法。
中医强调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相应的方剂,以恢复体内水液的动态平衡。
风水相搏型:表现为眼睑及全身迅速出现浮肿,常伴有恶风、发热等症状,治疗宜疏风清热、宣肺利水,常用方剂为越婢加术汤。
湿毒浸淫型:表现为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等。治疗宜宣肺解毒、利湿消肿,常用方剂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湿浸渍型:表现为全身水肿,以下肢为最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等。治疗宜运脾化湿、通阳利水,常用方剂为五皮饮合胃苓汤。
湿热壅盛型:表现为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等。常用方剂为疏凿饮子。
脾阳虚衰型:主要症状为四肢浮肿、脘腹胀满、乏力、大便稀溏,治疗应健脾化湿,常用方剂为五苓散或实脾饮。
肾阳衰微型:腰以下水肿明显,伴有畏寒肢冷、尿量减少等表现,治疗宜温肾助阳、化气利水,常用方剂为真武汤。
瘀水互结型:水肿同时伴有瘀血表现,如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治疗应活血祛瘀、化气利水,常用方剂包括当归芍药散、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