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刘小仁 扶俊霞
对很多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天关注血糖、吃药打针已经成了习惯,却常常忽略了脚下的“无声警报”。事实上,糖尿病足这个“沉默的杀手”,可能在你感觉不到疼痛时,就已经悄悄侵蚀着双脚的健康。
认识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严重并发症,是因高血糖长期“侵蚀”双脚所致。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损伤腿部神经和血管,神经受损致双脚“迟钝”,血管堵塞使血液循环差,伤口难愈合,易引发严重感染甚至截肢。患病时间长、血糖不稳或有其他并发症者风险更高,很多人因初期不在意,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识别身体的“求救声”
一、皮肤变化:干燥与脆弱 当双脚皮肤变得越来越干,脚后跟总开裂,涂了润肤霜也不见好,甚至出现鱼鳞状脱皮时,要警惕是不是自主神经出了问题。神经受损会让皮肤汗腺功能下降,汗液分泌减少,双脚就像失去了“天然保湿剂”,变得又干又脆。更麻烦的是,这类皮肤很容易受伤,哪怕是袜子摩擦出的小水泡、修剪趾甲时的微小裂口,都可能成为感染的突破口,因为神经“迟钝”了,伤口疼不明显,等发现时可能已经红肿流脓。
二、运动障碍:间歇性跛行 如果走路时小腿突然酸胀、发沉,甚至疼得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几分钟又能继续走,这种“走走停停”的现象,医学上叫“间歇性跛行”,是血管堵塞的典型表现。高血糖会让下肢血管变窄、变硬,血流不畅,肌肉“吃不饱”氧气,自然走不动路。刚开始可能只是走几百米才难受,后来距离越来越短,甚至休息时也会腿疼,这说明血管堵塞已经比较严重,再不干预,可能连站起来都困难。
构建足部“防护网”
一、血糖控制:基础中的基础 稳住血糖是保护双脚的第一道防线。就像给植物浇水不能忽多忽少,血糖忽高忽低最伤神经和血管。糖友们要养成“三定”习惯:定时吃饭,别饥一顿饱一顿;定量用药,别自己减药或停药;定期测血糖,家里备个血糖仪,空腹、餐后都查查,把数值控制在医生说的“安全区”。如果发现血糖老是“坐过山车”,及时找医生调整方案,血糖稳了,双脚才不会“闹脾气”。
二、足部护理:细节决定成败 每天花5分钟给双脚做“SPA”,能避开不少风险。洗脚时水温别超过37℃,用手肘试水温比手更准;洗完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拍干,尤其脚趾缝要擦干,不然潮湿会滋生细菌。剪趾甲要直着剪,别剪太秃,边缘磨圆避免嵌甲;选鞋要挑圆头、透气的,别穿露趾凉鞋或高跟鞋,新鞋先穿1小时试试,磨脚就别硬穿。记住:双脚怕烫、怕挤、怕潮湿,护理越细致,麻烦越少。
三、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很多糖友等到脚疼才去看医生,其实那时问题可能已经“潜伏”很久了。建议每年做一次足部专科检查,医生会用音叉测神经敏感度、摸足背动脉看血流,这些自己在家很难发现异常。平时在家也要养成“看脚”习惯:脱鞋后观察皮肤有没有红肿、水疱、伤口,按压脚指甲看颜色恢复快不快。一旦发现伤口超过3天没愈合,或脚的颜色变紫、变凉,别犹豫,马上就医,早一天干预,少十分风险。
四、生活方式调整:全方位防护 护脚不只是“护脚本身”,全身状态都有关系。抽烟的糖友赶紧戒,烟草会让血管变窄,双脚“吃不饱”氧气;每天散步20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但别光脚走石子路,避免受伤。控制体重也很重要,体重超标会让双脚承受额外压力,选袜子要挑纯棉、无松紧口的,睡觉时脚下垫个薄枕头,让血液回流更顺畅。这些小事看似简单,坚持做下来,就能给双脚织起一张“安全网”。
总之,从识别早期症状到日常护理,保护双脚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细心和坚持。记住,糖尿病足的预防没有“捷径”,但只要把这些简单的防护措施融入生活,就能大大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