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现代保健报

ICU谵妄,你了解多少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06 疾病护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医科大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伍秋凤

  ICU是集中救治重症患者的特殊区域,这里既有精密仪器的滴答声,也有医护人员不停忙碌的身影。但除了身体上的病痛,患者还可能遭遇一种“隐形困扰”——ICU谵妄。它就像一层看不见的迷雾,干扰着患者的感知和认知,却常常被大家忽略。了解这种病症,对提高救治质量、帮助患者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什么是ICU谵妄?

  揭开“ICU急性脑病”的神秘面纱

  ICU谵妄指的是患者在ICU接受治疗时出现的急性脑功能异常,也被叫做“ICU急性脑病”。它的主要表现是意识状态忽好忽坏、注意力不集中,患者可能突然变得认知混乱,认不清时间、地点和身边的人,还会伴有幻觉、妄想这类精神方面的症状。有的患者会躁动不安、挣扎着想拔掉管子,另一些则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这种情况通常急性发作,能持续几小时到几天,常和重症疾病、创伤或医疗操作有关,并不是患者故意“闹事”,而是大脑在应激状态下的异常反应。

  ICU谵妄为何会发生?

  揪出潜藏的高危诱因

  一、患者自身基础状况是重要诱因  患者自身的基础病和身体状况是诱发ICU谵妄的关键原因。有神经系统疾病(比如中风、痴呆)、严重感染、肝肾功能衰竭等基础病的患者,大脑对缺氧、代谢紊乱的耐受能力变弱,更容易出现脑功能失调。老年患者由于大脑出现退行性变化,谵妄的发生概率明显比年轻人高。此外,手术创伤、大量失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会加重身体的应激反应,导致神经递质失衡,让大脑处于“容易受刺激”的状态,增加谵妄发生的风险。患者手术前存在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也可能成为谵妄的潜在诱因。

  二、外部医疗环境与干预因素不可忽视  ICU的特殊环境和医疗操作也是导致谵妄发生的重要原因。一直亮着的灯光打乱了昼夜节律,监护仪的警报声、机械通气的噪音等让感官受到的刺激过多,会让患者的神经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也藏着风险,像镇静药、镇痛药、抗生素等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疼痛没得到有效控制会让患者一直处于应激状态,而身体被约束、留置导管带来的不舒服则会进一步加重焦虑。另外,睡眠不足、营养不良以及和外界隔离产生的孤独感,共同构成了谵妄发生的“条件”。

  如何科学应对ICU谵妄?

  从识别到干预的关键要点

  一、精准识别是应对谵妄的首要步骤  尽早识别对改善ICU谵妄的恢复效果至关重要。医护人员要使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比如ICU谵妄评估量表(CAM-ICU),每天定时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注意力和认知功能。评估内容包括患者是否出现意识波动、对指令的反应能力如何、有没有幻觉或妄想等。家属也要参与观察,注意患者是否突然出现情绪烦躁、说话颠三倒四、不配合治疗等异常情况。对于插了气管插管无法说话的患者,要通过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号判断他们的精神状态,避免因为沟通问题耽误识别。

  二、多维度干预助力谵妄管理  应对ICU谵妄需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非药物干预是基础,比如优化环境:维持正常的昼夜节律,晚上把灯光调暗、降低噪音;开展早期活动计划,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帮患者翻身、坐起来甚至下床活动,缩短卧床不动的时间。同时,加强沟通,通过家属视频探视、播放熟悉的声音等方式缓解患者的孤独感;规范镇痛镇静治疗,遵循“最小剂量、最短疗程”的原则,避免药物用得过多。当患者出现严重躁动或有自伤风险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但要密切监测药物副作用,确保治疗安全。

  三、持续监测与多学科协作不可或缺  需要对谵妄患者进行动态监测,记录症状变化和干预效果。医生、护士、药师、营养师等多学科团队要定期沟通,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家属要及时反馈患者的异常表现,形成医生、护士、患者家属三方联动,通过每天的病情讨论优化策略,确保干预措施精准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认知功能。

  ICU谵妄虽然发作起来比较急,但并不是无法控制的。了解它的本质、识别高危因素、及时干预,能有效降低危害。医护人员和家属一起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为重症患者的身心康复筑牢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