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现代保健报

居家监测免疫治疗不良反应自查清单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06 疾病护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文/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王培

  免疫治疗被誉为继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之后的“第四种抗癌武器”。它通过“松开刹车”或“踩下油门”的方式——如阻断 PD-1/PD-L1 或 CTLA-4 通路,增强抗原呈递和T细胞活化——重新唤醒机体免疫系统,让自身T细胞重新识别并攻击癌细胞,因此给不少晚期患者带来持久控瘤甚至长期生存的希望。然而,当免疫系统被全面激活后,少数T细胞可能误把正常组织当作“敌人”,打破原本的免疫耐受,引发所谓“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这些反应可以累及皮肤、胃肠道、肺、肝、心血管、内分泌腺体等几乎所有器官,常在治疗数周到数月后,甚至患者回家维持治疗期间突发。其本质是一种自身免疫或过度炎症反应。

  因此,掌握一份简明而系统的“居家自查清单”,及时捕捉异常信号、及早就医干预,对于患者及家属至关重要,可显著降低免疫不良反应带来的风险。

  发热、腹泻、咳嗽别大意: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

  很多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后会出现发热、腹泻、咳嗽等症状,但容易被误解为“感冒了”“吃坏肚子了”“天气干燥”。事实上,这些都是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比如持续发热超过38.5°C,尤其在无其他感染症状的情况下,可能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引起的炎症反应,甚至涉及内脏器官;腹泻如果每天超过3次并持续超过48小时,可能提示免疫性肠炎,一旦不及时干预,可能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干咳、胸闷、气短等症状也需警惕免疫性肺炎的可能,严重者可能呼吸困难甚至发展成肺功能衰竭。因此,建议患者每天记录体温、排便次数和性状,以及咳嗽等呼吸情况。一旦发现上述症状持续加重,或伴有乏力、头晕、心跳快等表现,应尽快就医,切不可擅自使用退烧药、止泻药掩盖症状。

  皮肤、眼口黏膜是“报警窗口”:每天洗澡都能顺手检查

  免疫治疗期间,身体表面的一些变化往往比内脏症状来得更早也更直观。比如皮肤上的红斑、丘疹、起泡、脱皮,往往是免疫攻击表皮细胞的体现。如果瘙痒难忍、面积扩大、对称性分布,说明可能已发展为免疫相关皮炎,需要皮肤科医生的干预。口腔溃疡、咽痛、味觉减退,有时被当作“上火”或“口腔卫生不好”,其实可能与免疫黏膜炎相关,甚至提示整个消化道的免疫反应正在发生。尤其是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或者多发性小溃疡,一定要提高警惕。

  眼睛干涩、畏光、重影,也是免疫性副作用的典型表现,部分患者甚至发展为视神经炎或眼肌麻痹。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洗澡、更衣、刷牙等时间,顺手查看皮肤和口腔的变化;如果眼睛突然不适,避免长时间看电子屏幕,并尽早前往眼科检查。

  总是困、懒得动、情绪低落?可能是内分泌出了问题

  “治疗了还是觉得很累”“再怎么睡都不精神”“现在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表面上是精神问题,可能还可能是免疫系统的影响导致全身的激素失调。免疫治疗也会诱发甲状腺炎、肾上腺炎、垂体炎等内分泌系统并发症,导致机体分泌失调。初期会有疲劳、头晕、情绪差、月经过少过量、性生活减少的表现,易被认为是“心因性问题”“更年期”或“肿瘤本身的虚弱症状”,实际上只要行激素检查就可以确诊,补充激素可以改善这些症状。建议每2~4周随访甲状腺功能和肾上腺功能检查,如出现食欲差、体重变化、低血压、低钠、低血糖等要告诉医生。同时建议家属注意精神状态的改变,及时沟通及陪伴,防止抑郁的发生。

  自查+记录+沟通:是每位患者的“安全三角”

  比起完全依赖医生的监测,患者和家属的主动观察、规范记录、及时沟通才是免疫治疗期最可靠的“防线”。建议每位患者准备一本“健康日记”,记录每天的体温、排便情况、饮食、用药时间、症状出现与消失的时间点。若有持续性异常,比如体重下降、食欲改变、排便异常或情绪突变,应立即与医生联系。特别提醒:不要擅自停药、加药或使用退烧/止泻药来掩盖症状,否则可能延误最佳干预时机。

  免疫治疗的效果令人期待,但“不良反应”也是通往康复之路上的“暗礁”。学会在家中识别异常、做好简单记录、建立与医生的良好沟通机制,就像在患者身边多装了一层“防护网”。科学护理、用心记录、及时应对,是对免疫治疗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