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山市人民医院 张立杰
很多人以为“心脏支架”装上了,病就好了,生活也可以恢复如初。但事实是:支架术并非治愈,而只是“救急”。它像打开了一条堵塞的隧道,但如果后续不重视康复管理,新的堵点随时可能出现。本文将梳理支架术后关键注意事项,助患者真正走向康复之路。
支架术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心脏支架术(PCI)虽然快速打通了堵塞的冠状动脉,缓解了胸痛、心肌梗死等急症,但它并不能消除动脉粥样硬化的根本病因——血管内皮损伤、高血脂、炎症反应等仍在继续。若术后掉以轻心,不仅可能发生“再狭窄”,还可能在其他部位出现新堵塞。换句话说,支架术是“应急修复”,术后的康复管理才是决定长远健康的关键。
规范服药不可间断,不可随意更改
支架术后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以防止血栓形成。如果擅自停药或间断服药,极易导致“支架内血栓”,诱发致命性心肌梗死。此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还需继续服用降压、降糖、调脂药,切忌自以为“感觉不错”就停药减药,所有药物调整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饮食不是“清淡”就够了,要吃对更要吃准
很多人认为术后只要少油少盐就是“健康饮食”,但真正的心脏康复饮食远比这复杂。要限制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控制红肉摄入,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低GI全谷类食物。此外,规律进食、控制总热量、戒烟戒酒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营养不是一时的“控制”,而是一种长期的生活方式转变。
适度运动是“良药”,却不是“想动就动”
术后康复期内适量有氧运动有助于心肌恢复、控制体重、改善血脂,但关键在于“个性化”和“循序渐进”。并非所有运动都适合支架术后人群,剧烈运动、突发用力如提重物、爬高坡等反而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建议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选择快走、慢跑、骑车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每周5次,坚持比激烈更重要。
情绪管理:别让“隐形压力”伤了心
焦虑、抑郁、易怒等负面情绪是术后心脏事件复发的重要“隐形杀手”。有研究显示,心脏病患者若长期处于心理压力下,复发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术后患者常有“病好了却怕再犯”的心理负担,此时家人支持、心理咨询、合理休息和兴趣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会调节情绪,不仅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更能保护您的“心”。
定期复查,防患于未然
术后“无症状”并不代表“无问题”,许多心血管并发症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表现。因此,定期随访复查非常重要,包括心电图、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心脏彩超甚至冠脉CT等。尤其在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这几个关键节点,不可错过。通过及时监测,医生可评估病情稳定性、药物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家属支持,是最重要的“康复处方”
支架术后患者情绪波动大、身体恢复慢,家庭的理解与支持至关重要。亲属应避免过度指责或盲目紧张,而是鼓励患者按时服药、合理运动、健康饮食,同时一同参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康复路上最怕“孤军奋战”,最需“并肩同行”。家庭成员不仅是“照顾者”,更是“陪伴者”和“守护者”。
心脏康复门诊:患者可能忽略的“第二战场”
目前不少大医院开设了“心脏康复门诊”,提供包括运动评估、心理辅导、营养干预、药物优化等多学科支持服务。遗憾的是,许多患者术后即“销声匿迹”,没有接受完整的康复过程。其实这类康复干预已被多国指南推荐,可显著降低再次住院和死亡风险。如果您刚做完支架手术,请一定了解并积极参与这项“延续生命”的服务。
支架术后不是痊愈的终点,而是管理慢性病的起点。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康复,是重新审视生活方式,是主动参与保护自己的健康,而不是被动等待“有病才治”。愿每一位装过支架的朋友,都能在术后这条康复之路上,走得踏实、走得安心、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