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 岑春娇
在炎炎夏日,高温天气不仅会让人体感不适,更可能引发致命的热射病。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若救治不及时,死亡率在50%以上。掌握热射病护理的“黄金法则”,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下面就从识别、降温、补水和后续护理四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热射病的科学护理方法。
快速识别热射病,
抓住救治黄金时间
一、典型症状早发现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热射病,核心特征都是体温急剧升高,通常超过40℃。患者会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等,部分人还会伴随抽搐、癫痫发作。同时,皮肤状态也会发生明显变化,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皮肤可能发红、干燥或伴有汗湿,而非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皮肤常呈现干燥无汗的状态。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等循环系统异常表现。
二、高危人群需警惕 热射病并非随机发生,以下几类人群属于高发群体。长期在高温环境下作业的工人,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由于持续暴露在烈日下且体力消耗大,容易引发劳力性热射病。老年人、儿童和孕产妇,因身体调节能力较弱,在闷热环境中易发生非劳力性热射病。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利尿剂等药物的人,身体对体温的调节能力下降,也需格外注意。
科学降温处理,降低身体核心温度
研究表明,每延迟1小时降温,患者的死亡率就会增加7%左右。因此,必须采取高效的降温方法,尽快将患者的核心体温降至38.5℃以下。
一、现场紧急降温措施 将患者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解开其衣物,以利于散热。用湿毛巾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若有条件,可使用风扇对着患者吹风,加速空气流动,增强降温效果。对于体温过高的患者,还可采用冰袋降温,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放在上述大血管部位,但要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冻伤。
二、避免错误降温方式 在降温过程中,有些错误的做法可能会加重病情,必须避免。不要给意识不清的患者喂水,以免发生呛咳、窒息。不可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酒精会通过皮肤吸收,对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合理补水补盐,
维持身体电解质平衡
一、补水原则与方法 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可让其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次饮水量不宜过多,以100-200毫升为宜,每隔10-15分钟饮用一次。这样既能补充水分,又能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若患者出现呕吐、无法自主饮水的情况,应及时送往医院,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二、科学补充电解质 仅仅补水是不够的,还需要补充流失的电解质,如钠、钾、氯等。淡盐水是补充钠元素的有效方式,可按照500毫升水加1克盐的比例调配。此外,香蕉、橙子等水果富含钾元素,患者意识清醒后可适当食用,以补充钾离子。
后续护理与预防,
降低复发与并发症风险
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在患者恢复期间,要密切观察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意识状态是否逐渐好转。若患者出现体温再次升高、意识障碍加重、尿量减少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二、护理配合 协助患者卧床休息,保持病房通风凉爽(温度控制在24-26℃),遵医嘱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饮品(如淡盐水、口服补液盐),若患者无法自主进食,配合医护人员进行静脉补液。
三、做好日常预防措施 在高温天气里,应尽量减少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外出活动,如需外出,要做好防晒措施,戴帽子、穿透气性好的衣物,并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品,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
热射病虽然凶险,但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护理方法,就能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在高温天气户外工作,尤其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现热射病症状,要立即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并及时送医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