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现代保健报

心血管介入手术的风险与预防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04 疾病护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 刘峥胜

  心血管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的医疗技术,通过导管等器械在血管内进行操作,无需传统的开胸手术,即可对心脏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这种技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心脏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心血管介入手术也不例外。了解这些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手术安全、守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心血管介入手术的风险类型

  一、血管并发症 血管穿刺并发症:穿刺过程中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出血、血肿形成,甚至假性动脉瘤。

  血管夹层:导管或器械在血管内操作时可能损伤血管内膜,导致血管夹层形成。

  血管栓塞:手术过程中可能形成血栓,导致血管栓塞,影响远端器官的血液供应。

  二、心脏并发症  心律失常:手术过程中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室颤等。心肌梗死:手术过程中可能因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导致心肌梗死。心脏或血管(如冠状动脉)穿孔:导管或器械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心脏或血管(如冠状动脉)穿孔,引发心包填塞。

  三、其他并发症  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引发局部或全身感染。造影剂肾病:造影剂使用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尤其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

  支架内血栓:支架植入后可能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再狭窄或闭塞。

  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

  一、术前评估  全面检查:术前需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影像学检查:通过CTA、MRA等影像学检查,详细评估病变部位和血管情况,明确手术难点。既往病史:回顾患者的既往病史,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评估手术风险。

  风险评分:使用风险评分系统(如SYNTAX评分、NERS评分等)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术中预防  标准化操作:所有医护人员必须按照统一的操作规范进行手术,确保每一步都符合标准,避免因手法不熟引发风险。

  模拟训练:通过仿真设备模拟手术过程,反复练习精细操作,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实时监控:手术过程中使用X光、超声等影像技术实时监控,确保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多学科协作:由心血管、内分泌、肾病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手术,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医疗保障。

  三、术后管理  药物治疗:术后需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预防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改善睡眠等。定期随访: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心理支持:心理疏导能缓解患者焦虑,提高治疗配合度,间接提升治疗效果。

  最新技术进展与风险预防

  一、新型影像技术  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这些技术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血管内病变情况,帮助医生更精准地选择和放置支架,减少手术风险。多模态影像融合:结合超声、CT、MRI等多种影像技术,实现更全面、精准的手术导航。

  二、新型支架和封堵器  可降解支架:新型可降解支架在完成任务后可被人体吸收,减少长期植入物带来的并发症。新型封堵器:研发更耐用、更安全的封堵器,提高手术的长期效果。

  三、人工智能辅助手术  精准定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手术器械的定位精度,减少人为误差。风险预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提前预测手术风险,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心血管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高效的治疗技术,但其风险不容忽视。通过术前全面评估、术中标准化操作和术后科学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同时,随着新型影像技术、可降解材料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血管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将进一步提高。希望本文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心血管介入手术的风险与预防措施,为您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