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在患病后需长期依赖药物来控制血压,合理选择并应用降压药能够确保降压效果,保护心血管。目前的降压药物种类较多,根据其作用维持时间的长短可划分为两类,即长效降压药物与短效降压药物。此两类药物在作用机制、服用方式等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如果混淆应用将影响降压效果,还可诱发健康风险。
长短效降压药物的核心区别
长效与短效降压药物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作用持续时间不同,这是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选择的依据之一,长效降压药物的作用维持时间一般在24小时及以上,一些药物可能持续36-48小时,此类药物是通过特殊工艺处理而来,比如常见的缓释片、控释片,能够使药物在体内匀速且缓慢的释放,可防止血药浓度出现骤然升高和降低,在服用后能够使患者的血压在24小时内维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即便是在服药间隔的最后几个小时仍可维持良好的降压效果,能够有效避免血压波动对肾脏、血管以及心脏等造成的损伤,比较常见的药物有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短效降压药物其作用维持时间相对较短,通常为4-6小时,还有些药物小于3小时,短效降压药物在服用后吸收速度较快,起效速度较快,代谢速度也比较快,血药浓度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达到峰值并迅速下降,这容易出现血压的骤然升高和骤然降低,比较常见的药物有硝苯地平片以及卡托普利片等。
长效降压药物可以模拟人体的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可避免夜间血压水平过高或出现清晨血压的晨峰现象,而短效药物由于其作用时间相对较短,如果漏服药或者是用药不规律,非常容易引起血压的波动,甚至可诱发脑卒中等并发症。
长效短效降压药物的适用人群
长效与短效降压药物在适用人群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一般需结合病人的病情以及血压波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判断。
一、长效降压药物 对于大部分的慢性高血压患者来说一般会应用长效降压药物,比如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弹性较差,更易出现血压波动,长效降压药物有利于缓慢控制血压,预防血压骤然降低而造成的头晕、意外跌倒等现象。对于合并靶器官损伤的高血压患者来说也比较适合应用此类药物,高血压合并肾病、冠心病、左心肥厚,需要长时间维持血压的稳定,能够减少对重要器官的损害。最后,对于用药依从性较差的患者,通过应用长效降压药物,患者每日固定时间服用,有利于预防漏服药、错服药。
二、短效降压药物 短效降压药物一般适用于血压急性升高患者的应急处理,亦或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进行短期血压控制,比如对于高血压急症或亚急症患者通过应用短效降压药物能够迅速降压,并改善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对于围术期患者来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通过短期应用此类药物有利于灵活控制血压。最后是临时性血压升高的患者,例如由于情绪激动、饮酒而造成血压短暂性升高,可以临时应用一次短效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可快速缓解高血压不适症状。
长效短效降压药物的服用注意事项
一、长效降压药物 此类药物的服用核心是规律、固定,首先在服用时间方面大部分的长效降压药物建议患者晨起空腹口服,能够有效控制日间血压高峰,特别是能够有效应对晨峰现象。第二是剂型要求,长效降压药物主要有缓释片、控释片两类,在服用时需要整片吞服,不可将其压碎、掰开或咀嚼,这会对药物的缓释结构产生破坏,容易造成血压水平的骤然降低,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最后是剂量调整,此类药物的降压效果显现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千万不可由于服药一段时间后血压未降至正常而自行增加剂量,如果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应该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调整剂量。
二、短效降压药物 此类药物的应用需要遵循应急、适量的原则,首先是服用时机,仅在血压水平急性升高时遵医嘱应用,且两次服用的间隔时间至少应达到4小时,且24小时内的总用药次数不应超过3次。在剂量控制方面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千万不可自行增减剂量。
长效短效降压药物具有诸多区别,合理选择并规范用药有利于血压的有效控制、保护靶器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