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现代保健报

手术前禁食禁水?麻醉医生揭秘“保命禁食令”

日期:09-19
字号:
版面:07 健康科普       上一篇    下一篇

  

  “术前八小时不进食,四小时不饮水”——几乎每个接受手术的患者都会在术前准备中收到医师或护士这样的叮嘱。在许多人的眼里,那不过是“例行公事”。甚至有的人会偷偷地喝上口水,吃上一颗糖,感觉“微不足道”。但是对于麻醉医生来说,术前的禁食禁水却是一条不可跨越的“安全红线”,每一分钟的严格遵循都为手术过程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为什么要把禁食禁水作为

  “保命规定”呢?

  麻醉状态时,机体“保护性反射”可临时“罢工”,禁食和禁水是其核心因素。平时,在我们食道与胃中间有个“阀门”,贲门可以阻止肚子里的东西反流入食道;同时喉咙部位呕吐反射在异物靠近时会被快速触发以免误吸气管。但是麻醉药物对上述反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全身麻醉后贲门肌肉放松、呕吐反射消失;甚至在局部麻醉或者椎管内麻醉时,如果手术过程中发生意外需改用全麻时,上述保护机制会在一瞬间失效。

  曾经发生过这样的病例:一病人在局部麻醉下施行疝气手术时,手术时突然发生血压急剧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亟待改用全身麻醉进行抢救。但在手术前偷偷饮下半瓶矿泉水后,在麻醉诱导过程中胃内容物逆流,误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后经全力抢救把患者从死亡线拉了回来,但因吸入性肺炎住院差不多1个月才痊愈。这类病例并不是个案,胃中残留的食物,水分或胃液等,一旦反流入肺,都会沿气管流入肺内。液体会诱发吸入性肺炎;固体食物会直接阻塞气管造成窒息。尽管“与麻醉有关的误吸”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但其导致的死亡率可能超过30%,这也是麻醉医生最为关注的风险因素之一。所以禁食禁水实质上就是通过排空胃内容物构筑麻醉与手术的“防波堤”。

  禁食禁水“时间密码”:

  并非所有的食品都是如此

  麻醉医生给的禁食禁水的时间并不是“一刀切”,而是依据食物消化的快慢来准确地设置:

  (1)清饮料(清水,运动饮料和无渣果汁):胃排空时间约2小时,因此术前4小时禁饮即可(留出缓冲时间)。在此清饮料中没有含有果肉的果汁和牛奶,由于它们组成复杂而使消化时间延长。

  (2)母乳:比配方奶易消化,宝宝术前禁喂四个小时就可以了。其原因是母乳蛋白质、脂肪含量比较少,比较容易被宝宝消化系统所分解和吸收。

  (3)配方奶,牛奶和其他乳制品:消化比较慢,需要禁食六个小时。这种饮品蛋白质、脂肪含量高,能推迟胃排空速度。

  (4)固体食物(米饭,肉和油炸食品):胃排空时间长达6-8小时,尤其是高脂肪、高纤维食物,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因此术前至少禁食8小时。例如,像炸鸡和肥肉这样的油腻食品,其消化过程可能会持续超过10小时,如果在手术前食用,胃里很有可能还会有食物残留。例如,如果病人在第二天早上8点进行手术,那么在前一天晚上10点之后,他们将无法再摄取固态食物,并且在当天凌晨4点之后,他们也不能再饮用清水。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进行操作可以保证胃的基本排空。

  这些“特殊情况”也是无法打破的

  糖尿病患者:胃动力会受到影响,胃排空的时间也会增加,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忌口,而不是自己减食。长期高血糖可使胃肠道神经受损,使胃蠕动变慢、食物滞留胃中时间延长,如未严格忌口,误吸风险明显增加。

  急诊手术患者:即使没按规定禁食,医生也会通过胃肠减压、使用药物等方式减少误吸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遵守”,急诊的风险始终高于择期手术。例如因车祸而需要紧急手术者,如果术前刚吃完东西,医生就插胃管引流出胃内容物,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尽量降低风险,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彻底消除风险。

  踩到红线结果:不只是“麻烦”,

  也许会致命

  手术前禁食、禁水表面上看“不近人情”,其实却是麻醉医生凭借专业经验构筑起来的一道安全防线。这条寸土必争的“红线”与手术台上的生命息息相关。遵守这一条款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对医疗团队信任。记住:在麻醉安全面前,“多了一份忍耐,便少了一份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