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现代保健报

宝宝喊“耳朵疼”先别掏

日期:09-19
字号:
版面:06 妇幼保健       上一篇    下一篇

  文/银川市妇幼保健院 马建华

  小时候耳朵疼,有时就像突然闯进耳朵的小精灵,让人坐立难安。尤其是宝宝刚冒出“耳朵痛痛”的那一声,家长往往比孩子自己还手忙脚乱。其实,宝宝耳朵疼不见得都是大问题,但也马虎不得。了解一些常见应对方法,可以帮助家长更从容地面对这位“耳朵精灵”的突袭。

  为什么宝宝会喊耳朵疼?

  音量突然调高一点,宝宝可能捂住耳朵大叫,而一旦说出“耳朵疼”,家长心里立马打起小鼓。这到底是哪来的一号“敌人”?其实,宝宝的耳道结构相比成人更加短小和直通,鼻子、喉咙和耳朵几乎算是“邻居”,一旦着凉、流鼻涕或嗓子不舒服,细菌和病毒就可能从鼻咽部通过“捷径”进入耳朵,引发中耳炎或外耳道炎。当然,也有些时候洗澡、游泳时水分跑进耳道,或者挖鼻屎时“顺手”把耳道细胞也惹恼了,都会让宝宝出现耳部不适。有些宝宝还爱用手指、小玩意儿在耳朵“捣乱”,引起轻微损伤也不是没有可能。

  归根结底,宝宝耳朵发炎、进水或者异物意外掉进耳道,都是常见诱因。这时家长们别太紧张,更不能“自个儿上阵”乱用力掏耳朵、滴各种偏方。毕竟,耳道是“娇气”的小通道,一点操作不慎,很容易弄巧成拙。

  家庭如何科学应急,别让耳朵“遭殃”

  没有经验的家长常常会想:要不捏捏耳垂?还是热敷一下?其实很多时候宝宝一说耳朵疼,爸爸妈妈的心里都开始翻腾,可正确的应急措施其实很简单。首先,观察宝宝有没有流脓、出血,是否有持续高热、情绪异常的症状,如果没有这些“警报”,家长无需太过惊慌。可以先安抚宝宝,避免他抓挠耳朵,用干净的小毛巾轻轻擦拭耳朵外部,千万不要往耳朵里乱塞棉签或异物——那些“土办法”不是保命法宝,很容易导致耳道受损或者感染加重。

  如果怀疑是因为进水导致耳朵不适,可以让宝宝偏头让水自然流出,或者慢慢擦拭外耳。如果宝宝出现高烧、疼痛明显加重,或者耳朵有流脓、持续哭闹不止的情况,这时选择及时就医被公认为更加安全的做法。医务人员会为宝宝检测是否有中耳炎、外耳道炎或其他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专业处理。家里有退热贴或婴幼儿专用退烧药,可以临时降温,切不可自己擅自用成人药物。

  和“网红偏方”说再见。有些民间小窍门,比如蓖麻油、花椒水往耳朵里滴,这种做法存在不可预测的风险,不仅不能缓解耳痛,可能反而加重病情。更别说用火烤、蒸汽熏等,让宝宝痛上加痛,可就不是开玩笑的事了。

  日常护理,耳朵也需要温柔守护

  除了病情急救,平时给宝宝做好耳朵的日常护理,是每位家长的“必修课”。洗澡和游泳时,尽量让宝宝头部抬高,避免大量水流入耳道。宝宝年纪小,自己还不懂保护耳朵,家长最好定期为宝宝剪指甲,避免孩子无意中用脏手抓耳朵造成细菌感染。如果宝宝有流鼻涕,要及时清理,避免病毒“趁虚而入”,通过鼻咽“跑进”耳朵。

  至于掏耳朵,大部分宝宝其实不需要刻意清理耳垢。耳屎的存在有一定自我保护作用,自然代谢的能力远比人们想象得强。过度频繁掏耳,反而容易破坏耳道皮肤,让原本安静的耳朵变得敏感。“顺手一掏,全家得道”是传说,现实里科学护理才靠谱。倘若宝宝确实有大量影响听力的耳垢时,也建议前往医院让专业人士“温柔服务”。家长在家中多陪伴宝宝,和孩子一起听听轻松的小曲儿,也有益于耳朵健康和生活乐趣的提升。

  情绪的呵护与信心的传递

  面临宝宝耳朵疼痛时,家长往往是最“紧急启动”的那一位。有的家长甚至会因此自责或焦虑,其实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各类“小插曲”再正常不过。家里的氛围和父母的态度,会给宝宝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疼痛时稳健、温和的应对,能减少孩子对医院的恐惧感和对疼痛的心理阴影。

  不妨陪着宝宝一起读绘本、讲轻松的故事。适当转移孩子注意力,让他感受到疼痛也不过是生活中一个过眼云烟的小挑战。对孩子来说,“耳朵疼”或许只是一时,但家人的鼓励和爱护,是成长路上最好的力量。“耳朵精灵”每次“光临”,都是一次亲子关系和家庭合作的考验,也许多年后回想,反倒会成为一家人口头上的“小阵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