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现代保健报

老年糖尿病居家护理全攻略

日期:09-19
字号:
版面:03 疾病护理       上一篇    下一篇

  作为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负担”,它不像急性病那样来势汹汹,却像温水煮青蛙,悄悄损害着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对于老年人来说,糖尿病的居家护理远比医院治疗更关键,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才能让晚年生活既安稳又甜蜜。

  饮食篇:

  吃对了血糖就稳了一半

  “得了糖尿病是不是啥甜的都不能吃?”这是老年人最常问的问题。其实,糖尿病饮食的核心不是“忌糖”,而是“会吃”。合理搭配三餐,既能保证营养,又能稳住血糖,比单纯忌口更有效。

  一、主食:“粗”“细”搭配有讲究:很多老年人认为“少吃主食就能降血糖”,结果饿出了低血糖。

  其实,主食是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老年人每天应保证200—300克(生重),关键在于粗细搭配。白米、白面等精制主食升糖快,可搭配玉米、燕麦、小米、红薯等粗粮,比如用“1/3粗粮+2/3细粮”的比例煮杂粮饭。需要注意的是,粗粮虽好但也不能多吃,过量会加重肠胃负担,尤其是消化功能差的老人,每天粗粮不超过主食总量的1/3。

  二、蛋白质:像“保镖”一样守护身体:老年人肌肉流失快,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每天应保证1—1.2克/公斤体重的蛋白质,比如60公斤的老人每天需60—72克。优质蛋白来源包括鸡蛋(每天1个)、牛奶(300毫升)、瘦肉(猪牛羊瘦肉共50—75克)、鱼虾(75—100克)和豆制品(北豆腐100克或豆腐丝50克)。烹饪时尽量采用清蒸、水煮,避免油炸,比如将炸鱼换成清蒸鱼,红烧肉换成瘦肉炒蔬菜。

  三、蔬菜:“彩虹原则”吃出生机: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能延缓血糖上升,每天应吃300—500克,其中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紫甘蓝)占一半以上,像给餐桌“披上彩虹”。烹饪时别煮太烂,快炒或凉拌能保留更多营养。

  用药篇:

  按时吃药不任性 血糖才能不调皮

  降糖药就像“调节器”,只有规律使用才能让血糖稳定,随意停药或增减剂量,反而会让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波动。

  一、口服药:分清“餐前”还是“餐中”:不同降糖药的服用时间大有讲究。比如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等磺脲类药物,需在餐前30分钟吃,才能更好地促进胰岛素分泌;二甲双胍普通片可在餐中或餐后吃,减少对胃的刺激;阿卡波糖要随第一口饭嚼服,才能抑制碳水化合物吸收。建议在药盒上贴标签,注明“餐前30分”“餐中”等字样,或用分药盒按早中晚分装,避免漏服。

  二、胰岛素:注射有技巧,储存有方法:需要打胰岛素的老人,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注射部位首选腹部(肚脐周围2厘米外),其次是大腿外侧,这些部位脂肪丰富,吸收稳定。每次注射要换位置,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形成硬结。未开封的胰岛素需放在冰箱冷藏(2—8℃),已开封的可在室温(不超过30℃)下保存4周,别放冷冻室,否则会失效。注射后要按压针眼3—5秒,别揉,以免胰岛素扩散太快。

  三、别让“经验”害了你:有些老人凭着“老经验”用药,比如“感觉头晕就是低血糖,赶紧吃糖”,这其实很危险。头晕可能是低血糖(<3.9mmol/L),也可能是血糖过高(>13.9mmol/L),两者处理方法完全相反。正确的做法是先测血糖,再根据结果处理:低血糖时吃15克碳水化合物(如半杯果汁、3块方糖),15分钟后再测;血糖高时别擅自加药,及时咨询医生。

  监测篇:血糖“晴雨表”要天天看

  “家里买了血糖仪,可老人嫌麻烦,一周才测一次。”这是很多家属的困扰。血糖监测就像“晴雨表”,能及时反映饮食、运动、用药的效果,帮助调整护理方案。老年人血糖波动大,更需要规律监测。

  一、基础监测:这几个时间点很关键:血糖控制平稳的老人,每周至少测3次空腹(早餐前)和3次餐后2小时(从吃第一口饭开始算)血糖。血糖不稳定或刚调整用药的老人,要每天测空腹+三餐后2小时血糖。此外,睡前血糖也很重要,尤其是注射胰岛素的老人,睡前血糖<5.6mmol/L时,要适当加餐(如半片全麦面包),预防夜间低血糖。

  二、记录:小本子里藏着大规律:每次测完血糖后,要记录数值、测量时间、当天饮食和运动情况,比如“早餐吃了1个馒头+1个鸡蛋+1杯牛奶,餐后走了20分钟,血糖7.5mmol/L”。这样既能发现血糖波动的原因(比如某天吃了饺子血糖高,可能是馅料油多),也能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现在有很多血糖记录APP,家属可帮老人录入,生成趋势图,更直观地看变化。

  三、不光盯血糖,这些指标也要查:糖尿病的危害不仅在于高血糖,更在于并发症。老年人每年要查一次眼底(防视网膜病变)、尿微量白蛋白(防肾病)、血脂和血压(糖尿病常伴“三高”)。每3个月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比单次血糖更有意义),目标控制在7%以下,身体差的老人可放宽到8%。

  对于老年人来说,不必追求“血糖完美”,只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不出现严重并发症,就能安享晚年。家属的角色也很重要,多一点耐心提醒,多一点陪伴运动,多一点饮食用心,这份“甜蜜的负担”就会变得轻松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