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海红十字医院眼科 解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常无明显症状,等出现视力下降时,病变可能已较严重,治疗效果不佳。
定期筛查可早期发现病变,及时干预,降低失明风险。
筛查频率
1型糖尿病:确诊后5年内首次筛查,之后每年1次。
2型糖尿病:确诊时即进行首次筛查,之后每年1次。
若已出现视网膜病变,需根据医生建议增加筛查频率(如每3-6个月1次)。
筛查方法
眼底镜检查:医生直接观察眼底,简单快速,可初步判断。
眼底彩色照相:拍摄眼底照片,便于记录和对比病变变化。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更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结构,评估黄斑水肿等细节。
注意事项
检查前可能需要散瞳(滴眼药水扩大瞳孔),散瞳后几小时内会有视物模糊、怕光,建议避免开车或精细操作。
血糖控制不佳时,眼底病变进展可能更快,需更严格遵循筛查计划。
定期眼底筛查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部分,建议患者主动遵医嘱完成,早发现、早治疗,保护视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依据病变严重程度可分为不同阶段,不同阶段对应的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疾病分期
一、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轻度:眼底可见微动脉瘤,这是视网膜小血管壁局部膨出形成的小囊样结构,一般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早出现的体征。
中度:除微动脉瘤外,还出现硬性渗出、出血斑。硬性渗出是视网膜血管内的脂质和蛋白质渗出并沉积在视网膜内;出血斑则是视网膜血管破裂出血所致。
重度:出现棉絮斑,这是神经纤维层梗死导致的白色或灰白色斑块,还可能伴有较多的出血斑和静脉串珠样改变等。此时视网膜缺血情况加重。
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其标志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脆弱易破裂,可导致玻璃体出血,引起视力突然下降。长期病变还会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牵拉视网膜,造成视网膜脱离,严重威胁视力。
治疗方法
一、控制基础疾病:控制血糖: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患者需遵循医生制定的饮食计划,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按医嘱使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确保血糖稳定在目标范围内。
控制血压:高血压会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水平。可通过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使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
控制血脂:高血脂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患者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必要时服用降脂药物。
二、药物治疗:改善微循环药物:如羟苯磺酸钙等,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血液黏滞度,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延缓病变进展。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适用于有黄斑水肿或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通过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抑制新生血管生长,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常见药物有雷珠单抗、康柏西普等。
三、激光治疗:全视网膜光凝:主要用于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过激光烧灼视网膜的缺血区,减少视网膜的耗氧量,消除新生血管产生的刺激因素,防止新生血管形成和发展,降低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黄斑格栅样光凝:用于治疗黄斑水肿,通过激光在黄斑区进行格栅样照射,减轻黄斑区的水肿,保护中心视力。
四、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当出现严重的玻璃体出血长时间不吸收、视网膜脱离等情况时,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术。手术通过切除混浊的玻璃体,解除纤维组织对视网膜的牵拉,使视网膜复位,恢复部分视力。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根据眼底改变可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非增殖期又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非增殖期表现为眼底出现微动脉瘤;中度非增殖期会有微动脉瘤,还可见硬性渗出、棉絮斑等;重度非增殖期会出现多个象限视网膜内出血、静脉串珠样改变等。增殖期则会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纤维增殖等。
治疗方法上,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基础指标。对于非增殖期病变,可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观察病情变化。当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如重度非增殖期或增殖期,可能需要进行激光光凝治疗,封闭视网膜缺氧区,减少新生血管形成。如果出现玻璃体积血长时间不吸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自测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以下是一些简单的自测方法:
阿姆斯勒方格表:这是一种常用的自测工具。将方格表放在眼前30厘米左右,注视表格中心的黑点,若发现表格线条变模糊、扭曲、中断,或方格出现大小不一、形状改变等情况,可能提示黄斑区有病变。
对比双眼视力:分别用单眼视物,对比两只眼睛的视力清晰度、视野范围是否有差异。若一只眼睛视物明显模糊、有遮挡感,需警惕黄斑水肿。
注意事项
血糖管理: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进展的关键。遵循医嘱规律使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保持血糖稳定。
定期眼底检查: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全面的眼底检查,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建议至少每年检查一次。对于已经出现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检查频率应增加。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用眼。
避免外伤:注意保护眼睛,避免眼部受到外力撞击或其他外伤,以免加重黄斑区的损伤。
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通过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抑制新生血管生长,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这是目前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一线方法。
糖皮质激素:对于一些对VEGF药物反应不佳或有特定情况的患者,可考虑玻璃体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等,但可能有眼压升高、白内障等副作用。
二、激光治疗:黄斑格栅样光凝是常用的激光治疗方法,通过激光在黄斑区进行格栅样照射,减轻黄斑区的水肿,保护中心视力。但激光治疗可能会对视网膜造成一定损伤,影响周边视力。
三、手术治疗:在极少数情况下,如黄斑区有大量积液、药物和激光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切割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