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西崇左市人民医院 吕超
慢性胃炎就像一位潜伏在身体里的“老朋友”,总在不经意间用隐痛、腹胀、反酸等症状提醒它的存在。我国慢性胃炎患病率高达50%以上,尤其在上班族、饮食不规律人群中更为常见。相较于急性胃病,慢性胃炎的调理更需要耐心与科学方法,以下从多个维度为你详解护胃之道。
饮食调理:重建胃部“生态平衡”?
胃黏膜为胃内第一道防御屏障,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按时按量地吃饭是一个基本要求。因为胃内容物从进入胃到排出体外需要大约4~6小时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如果能保持一日三餐的习惯,则可以使得胃酸的分泌形成一个良性的节奏,不会出现“饥肠辘辘”的情况,避免空腹时胃酸对黏膜的“自我消化”。规避刺激性食物需因人而异。如浓茶、酒类(尤其是烈性白酒)和辛辣的食物对溃疡面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会使病情加重或复发;含糖量高的甜食也易引起腹胀不适感及嗳气泛酸等症状。另外,一些含有较多有机酸和单宁成分的饮料和食物也要少喝少吃。营养搭配讲究“软”与“鲜”。多食用一些含丰富果胶成分的小米粥、绿豆粥和各种南瓜类食品,在其表面能起到一层保护膜的作用,并且要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此外,进餐时细嚼慢咽可将食物研磨成细小颗粒,让胃的消化压力降低。
生活习惯:细节决定康复速度?
经常熬夜也是损害胃健康的一大“元凶”。人体有规律地分泌一种叫作“胃酸”的物质来消化食物,在夜晚11点到次日凌晨3点这段时间内是胃黏膜自我修复的最佳时机。如果长期熬夜的话就会打破这种平衡,使胃肠道激素的正常节律被打乱,并且降低了胃黏膜对疾病的抵抗力。建议保持每天7-8小时睡眠,睡前2小时避免进食,给胃部留出足够的排空时间。腹部保暖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脾胃位于胸腹之间,“中焦如沤”(《灵枢·本输》)“中土不健则生百病”。腹部是人体非常重要的部位之一,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对腹部的保护与保养。
运动调理需循序渐进。饭后马上做剧烈的运动容易导致胃下垂及痉挛的发生,所以最好是在吃完饭一个小时之后再做一些比较缓和的动作如散步或瑜伽之类的动作来帮助消化食物。
情绪管理:给胃“减压”?
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情绪器官”,大脑与胃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紧密相连。建立情绪“缓冲机制”很关键。工作间隙,静坐下来进行一次深度呼吸(约需十秒),利用横膈肌收缩使胸腔扩大从而带动腹式呼吸和肠胃蠕动;平时可以发展一些自己的业余爱好如画画、弹琴或者听听舒缓的音乐来分散自己的精力,减少过多的精神消耗量。?避免“情绪性进食”陷阱。很多人在压力大时会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这种极端行为会打破胃部平衡。当情绪波动时,可通过散步等方式疏导情绪,减少对胃部的间接伤害。
用药与就医:科学应对“反复期”?
当出现症状或疾病进展为急性活动期(即反复上腹痛伴恶心呕吐)时,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行对症处理。有大量胃酸者,可应用PPI类药物(PPI),疗程不超过1周。若无明显消化不良表现而主要表现为乏力和体重减轻,则应给予胃动力促进剂(MPD),此类药物不适用于伴有严重便秘及肠梗阻者,且不应长时间连续使用。定期检查是防治关键。首选方法为胃镜+病理活检(“金标准”),一般推荐≥40岁者应每2~3年行1次胃镜,幽门螺杆菌(Hp)感染需给予根治,该病可通过聚餐传染,同家同服疗效更佳且能有效预防其复燃。萎缩性胃炎患者更要密切随访,及时发现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
好胃不是靠药养出来的,而是靠每一天的用心呵护。慢性胃炎的调理就像一场持久战,既需要规避伤害黏膜的“雷区”,更要通过持续的正向行为修复胃部功能。当你把三餐规律、情绪平和、适度运动变成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习惯时,胃黏膜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修复与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