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珠江晚报

珠海这家店凭非遗叉烧获央视好评

日期:09-28
字号:
版面:第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餐厅门面

  鲈鱼羹

  斗门“白蕉海鲈”不仅清蒸好吃,做成羹也别有一番风味。

  将海鲈剔骨取肉,剁成细腻鱼茸,慢火细熬成羹,再加入菊花瓣、木耳等配料,

  增添了口感和营养。

  做好的鲈鱼羹汤香味鲜,鱼茸绵密顺滑,好吃到让人连炫两盅。

  荔枝柴非遗叉烧

  荔枝柴非遗烧排骨

  将腌制好的梅头肉和猪肋排,吊挂在祖传的烤炉中烘烤两小时,荔枝柴燃烧时散发出的果木香完全融进了肉里。

  烤制好的叉烧色泽鲜明、红亮油润,瘦肉香软可口,肥肉甘甜不腻;烧排骨色泽同样诱人,微焦的外皮包裹着鲜嫩的肉质,入口带着一种骨质的甘香,令人食过返寻味。

  姜片炒藤鳝

  藤鳝是斗门的特色美食之一,以肉质细腻弹嫩著称。

  切薄的姜片与藤鳝猛火快炒后,姜香充分释放,渗透进鳝肉纤维中。

  食用时用姜片夹住藤鳝片送入口,姜汁的辣味与藤鳝的香味融为一体,口感很是独特。

  蟹辣膏

  蟹辣膏又称“虾辣膏”,其原料“虾辣”是一种生长在滩涂、河涌里的小型蟹类。

  要做一碟虾辣膏,需要人工将上百只虾辣的膏逐一挤出,极费工夫。

  虾辣膏蒸熟后色泽金黄,入口带着一点河鲜特有腥鲜味,嫩滑而又美味。

  非遗叉烧焗石斑鱼

  叉烧和鱼搭配一起煮,没想到也能这么好吃!石斑鱼肉质鲜嫩爽滑,叉烧焦香四溢,经过焗煮后,鱼肉吸收了叉烧的香味,变得更加鲜香入味。

  上汤夜兰花

  用夜兰花来煲汤,这是斗门的特色做法。汤汁浓郁鲜美,融合了瘦肉的鲜味、咸蛋的咸香和夜兰花的清香,喝起来清爽解腻,很多人吃过一次便会爱上。

  鲍汁养生黑豆腐

  选用优质黑豆,并用当地的黄杨山龙井水浸泡和磨制,黄杨山龙井水清澈甘甜,用其制作的豆腐口感更为细腻,豆香也更加浓郁。配合鲍汁食用,鲜美醇厚、入口即化。

  “知珠侠”二维码

  叉烧排骨,在广东人的美食图谱中占有重要一席。而说到叉烧,则不得不提声名远扬的珠海非遗美食——斗门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

  在斗门黄杨山脚下,大赤坎村静静伫立,而在村口牌坊斜对面,一栋建筑面积超11000平方米的仿古建筑——“肥仔强”盛意酒楼气势磅礴,十分引人瞩目。

  文字:黄青芳

  图片:陈佳哲

  谁能想到,如此大气的一家酒楼,竟是靠一道美味的叉烧起家。

  这道叉烧到底有多好吃?

  赵志文是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第四代传承人,我们在他的带引下,走进大赤坎村寻找答案。

  村里一栋民房的厨房里,六口一米多高的大炉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其中两口炉下的荔枝柴烧得正旺,热浪在屋内翻涌。赵志文的父亲强叔正翻动着炉内烘烤着的叉烧,带着果木香味的叉烧肉香扑鼻而来。

  强叔就是“肥仔强”本人,他介绍道:“这口炉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从我爷爷开始就在用了!”

  每天凌晨三四点,强叔就开始准备烧炉、洗切猪肉,根据评估一天的客流量来烧完一天的叉烧排骨用量。“平时每天要烧两三百斤,周末要烧到七八百斤才够用。”强叔说。

  从强叔的爷爷到赵志文,从最初路边支摊到开大排档,再到如今经营大酒楼,所有的叉烧烧排骨均出自这六口大炉。炉内柴火不灭,就如同四代人对这项美食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赵志文2011年从深圳辞去工作回到家乡,凭借祖传技艺,与父亲将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发扬光大。

  2015年,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被列入珠海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4年初,“肥仔强”盛意酒楼开门营业,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池水生波……步入其中,能感受到古色古香的岭南风韵。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一家酒楼,还是斗门非遗传承基地综合体,集非遗展示和体验、美食品尝、特色农产品展销于一体。“我们节假日会邀请非遗传承人过来,进行水上婚嫁、装泥鱼编织等非遗展示和体验,斗门的一些农特产品日常会在门口进行展销。”赵志文说。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酒楼停车场总是停得满满当当,相当火爆。除了珠海当地的食客外,更有许多港澳游客、周边城市的游客专程驱车来此,就为了享受一场饕餮盛宴。

  去年,央视财经《生财有道》栏目对此进行了聚焦报道,这口传承百年的美食,早已从大赤坎村走出珠海、走向大湾区、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