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陶斯祎)日常生活中,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身体变化,可能是健康警报正在响起。比如一道未妥善处理的划伤、洗澡时触及的无痛肿块,或是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这些表现看似“普通”,却可能预示着隐匿的风险。健康无小事,只有及时觉察、认真对待,才能防患于未然,真正守护好自己的身体。
划伤后要不要打破伤风针?
是不是所有划伤都要打破伤风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感染病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感染病三科主任刘曦表示,并不是所有伤口都需要到医院处理,也不是所有情况都要接种破伤风针。
“如果只是切水果时不小心被刀划破一个浅表的小口子,用流水冲洗干净,再用碘伏消毒,问题不大。但如果是被生锈的铁钉、铁丝等锐器深深扎入,或在受伤过程中接触到泥土、污水等污染物,就必须尽快去医院,让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注射破伤风针。”刘曦表示。刘曦指出,破伤风针接种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受伤后24小时内完成,此时能最大限度产生抗体,阻止毒素发挥作用。超过24小时接种仍有益处,但效果会逐渐减弱。
淋巴结肿大就是淋巴瘤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在洗澡或照镜子时发现颈部、腋下或腹股沟处有“包块”,常常会担心是不是得了淋巴瘤。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徐景勃指出,淋巴结肿大并不等于淋巴瘤。很多情况下,肿大的淋巴结是炎症反应所致,比如咽炎、扁桃体炎等,这类肿块常伴有触痛或压痛。但如果淋巴结肿大无痛,且持续存在或逐渐增大,就需要高度警惕。
淋巴瘤的发生机制复杂,既与基因突变、遗传相关,也与感染和环境因素密切有关。徐景勃建议,日常生活中,市民应增强免疫力,保持规律作息。同时,应远离致癌因素,避免长期接触染发剂、农药等化学物质,装修时选择环保材料。此外,还需防范病毒感染,比如接种乙肝疫苗、EB病毒疫苗等,降低感染相关淋巴瘤风险。
颅内动脉瘤是不是瘤?
颅内动脉瘤听起来像是一种“肿瘤”,其实并不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相关专家表示,颅内动脉瘤是颅内血管形态发生改变,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好比血管壁上吹起一个薄壁的“气球”。动脉硬化、外伤或者感染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血管局部薄弱,长期在血压冲击下,血管壁就会被顶出一个鼓包,这就是动脉瘤。
多数颅内动脉瘤在破裂前并没有明显症状,一旦破裂,10%至15%的患者可能直接出现猝死,若发生二次出血,病死率甚至超过一半。因此,若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现从未有过的剧烈头痛,应当高度警惕并立即就医。医生提醒,颅内动脉瘤最大的风险就在于破裂出血,而破裂与血管内压力大小直接相关。
控制血压是预防的关键。日常要注意监测血压,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或大喜大悲。同时,应避免过度剧烈运动,如过山车、蹦极等,减少血压骤升带来的风险。医生也建议,通过听音乐、做瑜伽等方式来舒缓心情,有助于稳定血压。
并不是所有的颅内动脉瘤都需要立即手术。是否干预要结合大小、位置以及血压等情况综合判断。一般来说,3毫米以下的小动脉瘤多数相对安全,可以选择定期随访观察。但如果动脉瘤长在较细小的血管上,即便很小,也有破裂风险,需要提前干预。而一旦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即使动脉瘤并不大,也可能要尽早考虑手术治疗。
专家提醒,颅内动脉瘤虽然更多见于中老年人,但年轻人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常常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做影像学检查时被偶然发现。长期高血压、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可能,其中40岁以上人群尤其需要关注,女性发病率还略高于男性。以上人群应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把危险控制在可防可治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