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邓婉莹 见习记者陶斯祎)秋冬空气干燥且温差大,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其中,结核病作为以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尤其要引起重视。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估算,我国2023年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73.4万例,结核病发病率为51/10万,在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我国估算的结核病发病数排第3位。
中山五院感染病防治中心感染病一科主任丁立介绍,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其中,肺部结核感染占各种类型结核病的80%以上,肺结核患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肺结核的起初症状与感冒症状极为相似,容易被忽略。但是,市民如咳嗽、咳痰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或出现痰中带血、咯血等情况,应尽早到医院进行结核病相关检查,包括痰结核菌涂片和培养检查(肺结核诊断的“金标准”)、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核免疫学检查等。
丁立表示,肺结核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过程,需要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判断,因此若出现疑似症状,市民需及时就诊。确诊肺结核的患者,要及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抗结核治疗,疗程最短需持续半年。经过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可以治愈的。值得注意的是,患者要遵医嘱治疗,不能提前停药、间断服药或自行更改服药方案。
如何预防肺结核呢?丁立建议,市民在出行时应佩戴口罩,禁止随地吐痰,并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或通风状况不佳的房间。在咳嗽时,最好用纸或手绢捂住嘴,与他人交谈时也应尽量避免面对面。此外,保持房间通风也很关键,应定期清洗被褥,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紫外线灯或空气消毒机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同时,培养合理饮食、劳逸结合以及定期体检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性治疗潜伏结核感染的重要手段。
丁立强调, 正确识别、早期诊断对治疗肺结核尤为关键。广大市民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做到定期体检、主动筛查,积极做好结核病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