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红许 (上饶)
浙岭逶迤,婺水之源,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山村庐坑,坐落在浙赣边界深处。
在我眼里,婺源的山水都差不多,婺源的村庄布局也都差不多,依山面水,绿色、黄色、白色、黛色,几近成了婺源的标配色泽。还有,婺源的村落都有一条溪流绕村而过,都有水口,那是婺源村落的标志之一。
五老峰下的庐坑也不例外。而例外的是,那里有詹天佑的雕像。
一株株油菜花举着黄灿灿的手臂,像是欢迎我走进庐坑。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庐坑,在春天。
庐坑,正是詹天佑的祖居地。
在庐坑,走过“世天官第”“大史第”“明诚堂”,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华詹氏大宗祠、詹天佑祖居纪念馆。走进纪念馆,有意思的是,一块“工科进士”旗杆石(乙酉年制)非常醒目,留学生詹天佑难道还参加过清廷组织的科举考试?掐指一算,1905年清政府就取缔了科举制,而詹天佑的“工科进士”是宣统期间授予的荣誉。詹天佑,妥妥一个理工男,擅与数字打交道,硬是被清廷冠以“工科进士”。其实本就没有什么“工科进士”一说,完全是清政府笼络人才之举,却也让詹天佑白白捡到一件皮夹克,俗话说得好,“不穿白不穿”。
“水龙车”乃詹天佑纪念馆的镇馆之宝。村民老詹说,这是詹天佑1911年赠送给婺源老家的消防器材,百余年过去,车身上铸就的“龙川詹昭大堂镇安水龙”“广东永隆制造”字样依然清晰,彰显出詹天佑情系桑梓的拳拳之心。
走在庐坑,随意和当地村民聊天,自然绕不开关于詹天佑的话题,言谈间,听得出他们对詹天佑充满着敬仰之情,为村里能走出这样一位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的科学家而感到无比自豪。
高耸的古枫、楠木装扮着村口广场,广场上醒目地竖立着一座詹天佑塑像。这不仅是庐坑人的骄傲、婺源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出自詹天佑之大手笔,环视庐坑绵延起伏的山峦,我仍然感到扬眉吐气,当年在洋人面前,詹天佑为中国人争了气,不愧是“工界泰斗”。
与“詹天佑”结缘,始于一部赣剧,前前后后有两年时间。算起来距今已近二十年了,当时上饶市委宣传部、鄱阳赣剧团联袂打造大型赣剧新编历史剧《詹天佑》(原名《苍山》),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在绍兴演出,斩获“文华新剧目奖”。我作为地方记者随团采访,先后多次观看了这部精心制作的赣剧,感触颇深。从筹备、排练、汇演、彩排到正式演出,每次观看,都有不一样的感触,其中有“披麻戴孝”“驴马拉车”等情节,每每为之动容,为詹天佑大义凛然、忍辱负重的家国情怀而震撼。詹天佑的形象演绎得生动逼真,有血有肉,就像是发生在眼前的一幕幕,真实地再现詹天佑修造京张铁路的艰难。把詹天佑这一历史人物搬上舞台,编剧、演员、舞美设计等确实花了不少心血,在唱腔上、音乐上,巧妙借鉴了弋阳腔高亢、辽阔、绵长的元素,烘托出八达岭长城外青龙山的苍凉、豪迈、粗犷,艺术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环视庐坑,一个詹天佑一辈子没有踏上过的土地,我想知道它与詹天佑存在哪些关联。喊一声“眷诚”,一棵樟树、一条溪流,还是一座老宅、石桥,能否回应?翻开詹氏宗谱,赫然记载着詹天佑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詹天佑自己的名字,中国人魂牵梦萦的故土情结凭借族谱里的一张宣纸就能诠释、安放。庐坑是侨乡,全村半数人家是侨胞侨眷。
庐坑何其有幸!我不得不对庐坑高看一眼,还有那蓝天下高大的塑像,目视远方之远。
所幸上饶高铁站也立有一座詹天佑塑像。平日里,再忙,我偶尔还是会去上饶站看看,有时也会选择浙赣线北移后留下的一段废弃铁路走一走,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一癖好,不为什么,就是想去看看,去詹天佑塑像前凭吊,去感受那嘈杂、真实的人间烟火气息,无须过滤此起彼伏的买卖吆喝声,恰好幻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浪迹江湖,裹挟着数字的风奔向未知的远方,满足膨胀的意念;去听听那汽笛声,去感受那风驰电掣的速度,也是在警醒自己,时不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