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会山位于祁门县祁红乡永胜村境内,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这里是皖赣特委及下属四个中心县委之一的祁(门)浮(梁)婺(源)中心县委活动中心,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曾以此为根据地,开展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开始二次合作。但此时国民党祁门县长派人带着“委任状”到舍会山找游击队领导人李步新、江天辉等同志,妄想以合作抗日为名,诱骗游击队下山,趁机将红军游击队收编、缴械。这使得长期栖身深山的党组织及红军游击队,对“国共合作”之说疑虑重重,急需了解时局变化真相。
1937年9月初,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打下浮梁县鹅公区国民党军驻点,从缴获的报纸上看到“国共合作”有关消息。同时,江西省别动队送来党中央公布的《国共合作宣言》和东南分局《给南方八省各游击区游击队的公开信》,以及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熊式辉要求谈判的信。曾任皖浙赣独立团政委的刘毓标同志在获释出狱后也辗转来到了舍会山,带来了东南分局的《公开信》并汇报了刘英、粟裕同志的谈判代表在浙江与国民党谈判的情况。根据中共皖赣特委的决定,1937年9月底和10月初,特委指派江天辉为红军代表,与国民党闽浙皖赣边区“绥靖”公署主任代表、驻瑶里别动大队大队长张甫成,在舍会山和瑶里正式开始了谈判。
经过我方代表的据理力争,双方达成如下协议:(1)国民党当局停止向游击队进攻,撤退在根据地周围的一切驻军;准许游击队派人联络各地红军人员;红军人员过境应通行无阻。(2)国民党当局解除“移民并村”的封锁,恢复群众生产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3)红军游击队停止打土豪,停止对当局的敌对行动;全部给养可以自由买卖。协议达成后,皖赣特委当即派李步新、江天辉前往南昌,向项英、陈毅请示汇报。
李、江在到达南昌后,向陈毅汇报了皖赣边区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在红军主力离开苏区以后经历的艰苦斗争,以及和国民党接触的情况,并请示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和《告南方游击队的公开信》等问题。陈毅对他们在皖赣边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拥有三四百人的武装力量加以称赞,并向他们讲了当前的形势、任务及党的方针政策。
当李步新、江天辉离开南昌返回时,陈毅考虑到边区党组织、红军游击队长期与党中央失掉联系,加上国共两党十年内战,积怨太深,担心边区党员和游击队指战员思想转不过来,因此决定亲自到皖赣边区红军游击根据地,做好关于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思想工作。
1937年12月初,陈毅从南昌经景德镇前往舍会山,并在一幢简陋的瓦房里召开了皖赣特委会议,向到会的皖赣特委领导人王丰庆、李步新等人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翌日上午,陈毅在王丰庆、李步新等人的陪同下看望了住在草棚里的红军战士。下午,在舍会山一片空地上,陈毅对300余名红军战士作了目前的形势与任务报告。针对战士们的疑虑,他着重讲了游击队下山是为了抗日;国共合作不是投降,而是枪口对外,一致抗日;我们的军队要改编,但同时要坚持党的领导和部队的独立性等三个问题。陈毅的报告,使边区干部、党员、游击队指战员耳目为之一新,思想境界提高了,眼光看得远了,明确了谁是当前的敌人,从而激发出更大的抗日热情,为部队集中改编为新四军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纪念这段红色历史,中共祁门县委对舍会山皖赣特委会会址进行整修,现基本保留原有风貌,目前该会址已被列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并获评黄山市第六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会址附近还新建了“舍会山红色大讲堂”,通过丰富的展陈内容,生动再现了舍会山地区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历史,成为全市红色宣传教育的新地标。
·史 志·
(本栏目由中共黄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办)